令杜正倫起草軍令,命令秦敬嗣、劉德威兩部到了河陽城后,無論雨停沒有停,又或是下大沒有下大,立刻對河陽展開圍攻,務必要短日內將之攻克。
……
軍令傳走,三天后,秦敬嗣、高曦、劉德威聯名的捷報呈至。
河陽縣城,已被冒雨拔取。
在攻城期間,獨孤武都引其部三千余兵,到了對岸。
獨孤武都的現任隋官是河陽都尉,河陽三城的駐兵都歸其統轄,其合以中潬城的駐軍,共計五千上下,試圖分從橋上、河中,兩路共進,強渡黃河,援助河陽縣城,但被劉德威部擊退。
劉德威親率精卒百數,且趁機攻入進了中潬城,將中潬城也給拔下了。
中潬城處在黃河之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摧,隋兵再想通過河陽三城間的橋梁渡河,已是千難萬難的事了。再加上孟津等渡口也已掌握在手;東邊的滎澤、原武等河對岸之諸縣,現則悉在義軍的控制中,只從河內郡沿黃河一線的南部的防御這塊說,現已是基本已無外患之虞。
捷報覽罷,李善道大喜。
即又令下,以高曦部暫駐河陽、中潬兩城,秦敬嗣、劉德威兩部還回河內。
兩日后,秦敬嗣、劉德威兩部回到了河內城外。
隨行押來了幾個俘虜。一個是河陽縣的縣令,余者是在擊退獨孤武都部、奪下中潬城時擒獲到的獨孤武都部的軍將。李善道令將這些俘虜,押到河內城下,讓城中觀之。
又對城里做了一次招降,這回招降的語氣比上次嚴厲得多了,令與城內:其援兵已絕,若是肯降,義軍既往不咎,秋毫無犯,凡屬官吏,一概不殺;而若仍是不降,城破屠之!
仁義愛民,是攻心之計;不降屠之,亦是攻心之計。
是乃為,菩薩有低眉,金剛有怒目,只一味的顯以仁義,有時是不夠的,還得加以雷霆之威。
河內城內的郡縣吏們,不知是渡過了怎樣的一晚,翌日一早,開城門投降。
細雨淅瀝中,一眾郡縣大吏惶恐出城,守卒盡放下兵器,李善道特令黃君漢部入城接管城防。
卻說郡守等被帶到營中,進到帳里,尚未來得及拜見李善道,一人已是轉到面前,冷笑不已。
“你這賊廝鳥,抬頭看看,認得乃公是誰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