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點講,就是一句話:政治上多用原本的隋吏、地方的士人;軍事上牢牢抓在手中。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只要其郡、其縣的兵都在手里,那一般來說,最起碼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就出不了大亂子。
事實上,這種安撫、治理新得之地的辦法,亦不是只有李善道自己在用。李密、李淵,包括竇建德、杜伏威、劉武周這些,或多或少的也都是用的這個辦法。
誰的夾袋里也不可能會有那么多的政治方面的人才可用,尤其是地盤迅速擴充的情形下,那該怎么辦?僅有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第一選擇把軍權把控住;第二,盡量地任用降吏。——盡量任用降吏,不僅可解決政治人才不足之苦,還有個好處,能吸引未得之地的官吏投降。
武陽、清河、汲郡、魏郡,李善道用的都是這一套安撫和鞏固統治的辦法。
對河內,依然照用。
前后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各縣、郡府的諸項人事任命,一一頒下。
郡守、通守、郡丞這三職沒有任,等李密的回旨。
——言及“通守”,李善道起初本是想延按李密任“州刺史”的任官風格,保舉高曦為“懷州刺史”,后轉念一想,打河內前說的是打完河內“渡河南下”,以對王世充部形成夾擊之勢,現給李密的捷報中,變成了“用兵西南”,李密也許不會高興,則為避免李密越發惱怒,就改成了保舉高曦為河內通守。又則為何保舉高曦任此職,河內將會成為李善道下一步攻略河東、弘農等郡的后方基地,自是須有一個可靠的重將坐守才可。高曦嚴整、沉毅,正合此任。
……
卻李善道相繼給將士酬功、任命河內郡縣官吏大致完成,告一段落之時,他和郭孝恪聯名的捷報,送呈到了洛口城。
李密等正與房彥藻、柴孝和、祖君彥等商議軍事,看罷,果是面現不快。
祖君彥察其神色不對,索捷報看了,登時勃然大怒,拍案說道:“豈有此理!先言取下河內,便渡河南下,夾擊王世充等,明公因調劉德威、黃君漢兩部往去助他,而今河內已下,反言用兵西南。李總管向頗以忠義為名,卻不意反復至斯!其所前言,豈不是在哄弄明公?”
柴孝和請得捷報,亦看了,意見與祖君彥不同,沉吟說道:“祖公,李總管此策,似亦不能說是哄弄明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