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倒是不錯。
如前所述,河北就這么大地界,李善道、竇建德兩軍,現今各限於自己的困境,唯一的破局之途,都是向對方開戰,這也就是說,河北可能很快就要上演兩虎相爭的這幕場景。
——這種情況,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的。
那么這種情況下,原本岌岌自危的魏刀兒部,卻的確反倒是就變成了李、竇兩人爭相籠絡的香餑餑了。則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怕李善道來攻,所以期望能與他結盟”這一說辭,來哄騙魏刀兒的話,他亦就確乎是有上當的很大之可能性。宋正本此策,的確是可行之一策。
竇建德琢磨了會兒,已經接受了宋正本的此策,但他為人做事,并不獨斷,一向都很尊重部屬們的意見,因還是又再詢問凌敬、王伏寶等人的意見,問道:“宋公此策,公等以為何如?”
打李善道,凌敬、王伏寶等都有憂慮。
魏刀兒,一如宋正本所說,其雖悍,號稱“歷山飛”,能從層巒疊起的太行山的群山頭上矯健地越過,就像飛過,但其人勇而無謀,部曲散漫無紀律,打他,凌敬、王伏寶等卻無擔心。
王伏寶再度起身,行軍禮,不復適才討論打李善道時的憂色,豪氣沖天,大聲說道:“宋公此謀,大好謀策也!只要魏刀兒中計,果是放松警惕,俺不需多,三千精卒,足為明公殲之!”
竇建德哈哈大笑,說道:“三千精卒,未免太少。且若取魏刀兒,北之宋金剛、南之李善道,聞訊之后,必然來援,這場仗,咱們不打則以,打,就要速戰速決。只要三千兵,萬是不可。我聞之,獅子搏兔,猶盡全力。這場仗,只要開打,咱們就全力以赴,務要趕在李善道反應之前,就將魏刀兒攻滅!……如何設謀,使其中彀;怎生用兵,速戰速決,我等細做計議。”
商量打李善道的時候,議來議去,反對者眾,不能決定。
到了商量打魏刀兒,竇建德麾下之這時在堂上的文武諸臣,無有一疑憂者,堂上的氣氛隨著竇建德“細做計議”的話,登時變得熱鬧起來。就你一言,我一語,眾人紛紛踴躍獻策。
這些,且亦無須多講。
……
只說竇建德等商議打魏刀兒時。
南下千里,大河之北,河內縣城,郡府之中。
于志寧對李善道“你何意也”之此問,做出了他的回答。
他說道:“高君家雖渤海望族,才識俱卓異之選,然若孤身還鄉,聚眾占縣,獨擋竇建德調眾圍攻,以候明公大軍之至,是有危險。仆有一策,若能得成,或可高君還鄉,便可為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