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合到一起,此人,在許以重利的條件下,李善道覺著,他還真有可能會接受自己的招攬。
“司馬,你之此議……”李善道放下茶碗,說道。
于志寧瞧不出李善道對自己這條建議的態度,便趕忙先給自己作個解釋,說道:“明公,王薄、盧祖尚兩人,仆亦不熟,適才之所進議,想當然之論耳,或不堪用,明公幸勿見笑。”
“笑甚么?司馬此議,好得很!盧祖尚會否肯接受招攬,不太好說,但王薄,若以財貨與之,以助他南取濟北等郡誘之,我倒覺得,他確乎是會如司馬之議,是肯會愿意受我招攬。”
于志寧問道:“明公,以助他南取濟北等郡誘之?”
——剛才他建議的是許諾王薄“隔渤海之地與之”,但李善道雖然看來是接受了他的建議,卻沒提割渤海給王薄,而是將之改為了“助其取濟北等郡”,故此他有此一問。
“割渤海與之,司馬,他肯定不會相信;而且渤海郡與他現據之北海郡、齊郡諸縣,隔著黃河,就是割給了他,他也不便於占據。以此相誘,徒然只能顯我之不誠。要想誘他,不如以‘助他南取濟北等郡’而許之。一來,濟北等郡與齊郡接壤,均在黃河東岸,他好占據,并此數郡不屬河北之地;二來,濟北等郡的孟海公、徐圓朗等,皆從附李密,我已與李密為敵,那么助他取此數郡,就等同是剪除李密羽翼,他因也就能更加容易相信。”李善道說道。
于志寧拊掌,贊道:“明公言之甚是!是仆思慮不周。割渤海與之,確不如以濟北等郡誘之。”
李善道將招攬王薄、盧祖尚之此于志寧的此議,又細細地盤算了一回,越想,越覺得招攬王薄的把握很大,於是做出了決定,與高元道說道:“元道,你獨身還鄉,委實兇險,還是那句話,寧不得渤海,亦不可害卿,我萬萬不能放心。司馬此議,頗有能成的把握。這樣吧,我先遣使往招王薄、盧祖尚。他兩人如是愿從附於我,等你在南皮起兵后,肯愿渡河北上去支援你,你就回鄉,依你策行事。他倆如是不愿,卿之此策,咱們就再從長計議。何如?”
高元道的主意再是已定,作主的是李善道。
況且李善道不讓他獨自還鄉,去行他提出之策,也是為他的人身安全考慮。
高元道遂便只得起身行禮,感動地說道:“昔蕭王推赤心入人腹中,仆尚疑,世間果有此等主耶?今明公愛臣、惜臣,勝於昔日蕭王矣!仆乃信,世間真有如此仁義之明主!”
李善道哈哈大笑,開了句玩笑,說道:“元道,我以國士視卿,卿卻勿以拍馬屁為報。”
知李善道此乃調笑之言,雖說不怎好笑,高元道、于志寧俱是陪笑。
綜合了于志寧、高元道兩人的建策,這件事具體怎么辦,就此定下。
李善道當天便選了使者,令攜重金珍寶,北上往招王薄、盧祖尚,無須多言。
……
卻不妨話到此處,多說一句。
高元道已不是第一個以劉秀來比李善道的人了,而事實上,李善道自稱“漢公”,其中隱含的一層緣由,就正是因為劉秀。河北,是劉秀的發家之地。李善道自稱的這個“漢公”,既是類比為楚義帝報仇的劉邦,同時,也是類比以河北發家而成就帝業的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