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秦王楊浩素與宇文智及往來,沒有殺掉。
卻這齊王楊暕昵近小人,所行多不法,素失愛於楊廣,恒相猜忌。楊廣起先聞亂的時候,曾與蕭后說:“得非阿孩邪?”阿孩是楊暕的小名。宇文化及使人就第誅楊暕時,楊暕則以為是楊廣要殺他,懇求說道:“詔使且緩兒,兒不負國家!”叛者將他曳至街中,斬之。直到楊暕死,他與楊廣子父之間,都沒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天家無恩情,誠哉斯言!
又殺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秘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皛、梁公蕭鉅等及其子。
黃門侍郎裴矩頗有遠見之明,知必將有亂,因而平時對待驍果兵士甚厚,又嘗建策為驍果娶婦,故值此亂時,叛者皆說:“非裴黃門之罪。”既而宇文化及至,裴矩迎拜馬首,遂得免。
去年據箕山守衛,守城連年,后城破被李密擒得的,旋因求金不得而被翟讓所殺的張季珣,李淵在入關中時,其兄張仲琰為上洛令,率吏民拒守,部下殺之以降,其弟張琮身在江都,為千牛左右,不肯降宇文化及,則被宇文化及殺之。兄弟三人皆死國難,堪稱忠義之門。
楊廣、隋之宗室、朝中忠臣,幾被屠戮一空。
宇文化及在宇文智及、司馬德戡等的擁戴下,自稱大丞相,總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楊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敕書而已,以兵監守之;以宇文智及為左仆射,宇文士及為內史令,裴矩為右仆射。因叛亂之起因是驍果思歸,局面略定之后,宇文化及就計議還長安之事。
傳至貴鄉的這道江都消息,講說的就是以上諸事。
覽罷此訊,即便楊廣之死,早在知中,李善道心中卻依然不免嗟嘆!
原本時空中,唐時人說,大運河之利,唐得之;高句麗稱霸北地,唐亦出兵擊而平之;楊堅、楊廣父子所設計的諸多軍政改革,唐亦繼承。卻如秦,這隋雖也是兩代而亡,遺澤、基業卻為后世所承。滾滾長河,歷史洪流中,隋之輝煌與悲劇交織,是非成敗誰又能說得清楚!
楊廣以“大業”為年號,詞出《《易經·系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足見其偉志。惜乎操之過急,不恤民力,終致民怨沸騰,而“大業”成於后世!
嗟嘆多時,李善道下令:“召請長史諸公商議。”
魏征諸人相繼而至。
聽得李善道轉述江都變故,諸人相顧失色!
尤以一人,反應最大,觸動最大,心潮激蕩,情不自禁起身下拜:“大王洞察,如神明也!”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