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大喜。
當天,召見苑君璋,李善道當面接受了劉武周所提出之“南北夾擊”此議。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一個漫長的皇權與相權之爭的過程,西漢時已有萌芽,然正式確立是入隋以后。楊堅設立了“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實際的中央權力機構為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內史省即中書省,楊堅避其父楊忠諱,改其名為內史。六曹,即六部。楊廣繼位后,於大業三年,改六曹為六部之名。
楊廣對其父設的“五省六曹制”所做的改革不止這一個。
通過一系列的官名規范化、六部實權化、皇權集中化等改革措施,楊廣使此制從楊堅時期粗糙的分權制衡,越發完善,為后世歷朝歷代的官制奠定了基礎模板。
三省的長官,以尚書省的尚書令品級最高,正二品,因楊堅曾任此職,后不常設,以從二品的左右仆射為長官;內史省和門下省的長官內史令、納言皆是正三品。——納言,即秦漢之侍中,也是為避楊忠之諱,改稱納言,前年,即楊廣第三次巡江都之際,他將納言改稱侍內。
內史省的職能為參與決策,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總攬六部,負責政策的執行。
劉武周政權之中,論以官品,被任為左仆射的楊伏念最高,但最得劉武周信任的,卻非苑君璋不可。苑君璋是他的妹婿,身份不同,且其人雖然不識文字,天生有治政的才能,故劉武周常言:“君璋雖無文墨,然其智謀勝於千卷。”對他相當倚重。
不但身份不同,深得劉武周的信賴,苑君璋現任劉武周政權的內史令,并掌管機要,決策樞機,是劉武周政權決策圈中,除劉武周以外的首要人物。因而,在接受了劉武周“南北夾擊”的提議之后,底下來有關具體的用兵部署與戰略協同,李善道就可不必再使者來往,與劉武周細商,耽擱時日,而是可直接與苑君璋詳細商討。苑君璋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劉武周。
便李善道親自與苑君璋密談,確定雙方各自所出之兵力數目、出兵的日期、進軍路線,并及雙方在開戰前期,各自需要負責的作戰區域,等等,確保“南北夾擊”之策萬無一失。
苑君璋來前,劉武周已和他有過商議,出兵兵數、何時能夠出兵、劉武周方面可以負責何處戰場,這些事務,他們都已有決議。故此,他與李善道就此些方面的商討,進行得很是順利。
商議了兩天,各項事宜、細節,俱已商定。
定下了,一個月后,兩邊同時出兵,劉武周出兵步騎兩萬,自雁門南下,進攻太原郡;李善道部出兵步騎三萬,自河內北上,攻長平、絳郡等地,同時分兵一部,由武安郡的滏口陘西出,試試能否攻入長平北邊的上黨,牽制上黨的守軍,使其不能北援太原,亦不能南顧長平。
雙方約定,互通情報,互相響應,務必形成合力,以期一舉破敵,奠定勝局。
三月中旬,這天下午,苑君璋帶著李善道的親筆書信及商定結果,離貴鄉縣,還雁門而去。
……
春意已濃,柳枝輕拂。
魏征代李善道送走了苑君璋后,返回漢王府,向李善道復命。
這幾天與苑君璋的密議,魏征也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