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騎在馬上,往不遠處的田壟間,忍不住地看了好幾看。
一叢野豌豆蔓生草中,淡紫色的小花在風中綻放,而在邊上,是兩三具尚未腐爛完的尸體。這幾具尸體都殘缺不全,沒有胳膊、大腿等。胳膊、大腿去了何處?不言自明。
“河東的局面已是這等敗壞?”
入河東郡之前,李善道真是沒有想到,河東郡的生存環境、民口狀況已經被破壞到了這個地步!河北等郡現在的情形,比之太平時,自是大有不如,可也沒有壞到此等地步。
屈突通之前駐在河東,曾在蒲坂守城多時,他對河東的了解,超過李善道,從騎在李善道身邊,接腔說道:“大王,河東本就賊患深重,唐軍又攻蒲坂已持續大半年,糧秣頗從河東搶掠,百姓亦不乏被擄掠入軍中者,今之河東,實已是民生慘淡,死者不計其數。”
——太原的儲糧、華陰永豐倉的儲糧等,盡管已被李淵所得,但李淵入據長安后,大肆擴兵,收編群盜,現今他之兵馬已號稱三十萬眾,這么多的兵馬,日用耗糧甚多,故而圍攻蒲坂的兩萬多唐軍,口糧只有部分是從太原、永豐倉等地運給的,不足部分則便需就地強征。
楊粉堆馳馬自簽前至,勒住馬,兜轉過來,隨在李善道的馬邊,稟報說道:“大王,王總管部軍報,已入夏縣城;王將軍部軍報,已與王敬之等各部相合,將攻虞鄉。”
“王總管”,王須達是也。“王將軍”,王君廓是也。
王須達部作為先鋒,比主力諸部先行一步,與呂崇茂里應外合,攻打夏縣。呂崇茂已收到王須達的去信,得了李善道“夏公”的授任,他心滿意足,約與王須達部在夏縣匯合。如前所述,呂崇茂其族是夏縣大姓,在當地的勢力不小,縣中的吏員、縣兵軍吏等頗多是其族人、姻親、朋黨,故而內外呼應,王須達的兵馬才到夏縣不久,這攻得夏縣的捷報,就已呈到。
至於王君廓,亦如前所述,他對河東郡并不陌生,早前他曾領著千余人的部曲賊眾,入寇河東,轉掠過長平、河東等郡。在河東郡的夏縣、虞鄉這里,還先后與時任隋之河東郡丞的丁榮、隋之駐守河東的宋老生各打過一仗。丁榮這一仗,王君廓詐言欲降,騙得丁榮大意,伏兵山中,大敗了丁榮;宋老生這一仗,他打不過,糧草殆盡,於是故技重施,又向宋老生求降,與他隔澗相談,祈求哀告。宋老生被感動,放松了警惕,他趁機在夜里逃走。
——這也是為何前時在河內縣,商議進攻河東等郡的方略時,王君廓會有底氣搶著最先發言。亦是為何王君廓原本在劉黑闥帳下,而李善道卻特將他從劉黑闥處給調到了主力軍中的緣由。
王君廓在虞鄉打過仗,與虞鄉群盜王敬之也算相識,因而,與王敬之等相見的事宜,李善道就交給了他來負責。當然,同時跟著他去見王敬之的,另還有王須達的心腹,以確保事成。
這件差事,王君廓干得不錯,順利地與王敬之等虞鄉群盜已經合兵。
李善道聞報,眉宇間露出些許贊許,旋即令道:“令王須達安撫夏縣士民,不許擄掠,敢有違我軍紀者,斬之不饒;留兵五百,與呂崇茂部部分兵馬協同防守,其余兵馬還來與主力合兵。令王君廓,虞鄉縣城如有機會攻得,就抓住戰機,迅速奪取,若暫無機宜,便屯山中,嚴防獨孤懷恩部,候我主力到達。傳令我主力各部,夏縣已下,事不宜遲,我軍轉向安邑。”
河東郡共有縣十個。
各縣的位置如右,最東邊是夏縣,夏縣西是安邑;安邑西北是猗氏,其南是河北縣,河北縣與陜縣隔黃河而望;猗氏西鄰桑泉,桑泉北為汾陰、龍門,南為虞鄉,虞鄉西南是河東縣,即蒲坂;蒲坂與河北縣之間,是芮城。其中,虞鄉、猗氏、蒲坂等在灤水的北岸,余在南岸。
因為不確定夏縣能不能很快打下,所以主力進到河東郡后,在行軍路線上,采用了“兩套計劃”,第一套計劃是向夏縣進兵,第二套計劃是若夏縣能被王須達打下,就改向安邑進兵。
三道軍令,立刻被傳達出去。
李善道又令道:“獨孤懷恩部,務必細察其部動向;潼關方向的王長諧等部舉動,亦須細探,令劉、石嚴守渡口;汾陰、龍門方向,廣散斥騎,一探到姜寶誼、李仲文等部,即刻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