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皺著眉頭,看看韋義節,看看元君寶,直言說道:“二公謬哉!”
獨孤懷恩問道:“先生此話怎說?”
“從汾陰到蒲坂,需經虞鄉。王君廓據守在此,姜、李兩位將軍只怕是不好迅速突破。敢問將軍,一旦在被王君廓部阻擊時,李善道分兵北渡涑水,由側而擊姜、李兩部,姜、李兩位將軍部是不是就將陷入險地?我軍與姜、李兩部,是不是就有被李善道分而殲之的風險?
“將軍,仆所以建議出兵扼蒲坂東部山地,一是為挫李善道部鋒銳,提振我軍士氣,二實正是為防此點!只有我軍在正面牽制住李善道部,姜、李兩位將軍才能盡快抵達蒲坂,與我軍形成合力。否則,李善道一旦改攻姜、李,局勢就更難收拾。此乃未雨綢繆之計,非冒進也。”
韋義節連連搖頭,說道:“仆雖不精兵事,柴公此慮,亦覺過於牽強。王君廓部兵才三千,姜、李兩位將軍部眾兩萬,破其何難?而若竟真如柴公所憂,姜、李兩位將軍被阻在虞鄉,虞鄉距我營僅數十里耳,我軍便分兵一部,往助姜、李,與兩位將軍南北夾擊,王君廓部也是滅之易也!又何來被李善道分而殲之的風險?仆愚見,固守營中,方為穩扎穩打之上策也。”
卻這韋義節不通兵事,獨孤懷恩比他強不了多少,亦寡算略。
并且元君寶、元仲文之敗,不但使兩元心有余悸,獨孤懷恩也深受打擊,已生畏敵之心。
思酌了多時,獨孤懷恩做出了選擇,決定聽從韋義節、元君寶的建議,說道:“柴公之策雖然好,然當前士氣低落,固守待援更為穩妥。畢竟,我軍新敗,士氣未復,冒然出擊,恐難奏效。且待姜、李兩部抵達,再圖進戰,才為上策。諸位不必再爭,就此定議。”
柴靜盡管現被獨孤懷恩引為謀主,可他的出身、資歷,都不能與韋義節、元君寶等相比,故其策不被獨孤懷恩采用,他也無可奈何,見獨孤懷恩心意已定,只好不再進勸。
便獨孤懷恩傳下軍令,命各部堅守營壘,不得輕出,急遣快馬,催促姜、李兩部速速來援。
……
夜幕降臨,城外的唐營火光點點。
蒲坂城頭,堯君素立在城樓上,眺望城北、城東的唐營燈火,微微蹙著眉頭,若有所思。
“敢問明府,在想什么?”
堯君素緩緩答道:“這幾日,賊兵動靜異常。先是元君寶引兵四五千出營北上,旋即狼狽逃回,之后到今,賊兵唯不斷加強守備,不曾再有攻我城。卻也不知賊兵是碰上了甚么事?”
“明府,會不會是洛陽看到了明府的求援上書,遣兵來援?”
堯君素說道:“洛陽援兵即便來,亦只會從東邊、南邊來,斷不會從北邊來。”
“……,莫不是郡中起了義兵,欲相助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