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宮”是北周武帝時所建,初名晉城,位於馮翊郡,后世之大荔縣,東臨黃河,面對蒲坂渡口,后因四時如春,改名長春宮。李淵渡河入關中之后,最先就是駐在此處。
“典簽”,典者,掌管;簽者,簽名。此職始於南朝,為朝廷監視出任方鎮的諸王而設,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權勢特大,故又有“簽帥”之稱。到了於今,典簽的權力固已經沒有南朝時大,但依然負責協助主帥處理軍務,上傳下達,地位相當重要。——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妻兄,兩人的關系當然親近,李淵用長孫無忌出任李世民的典簽,也是對他兒子的信任。
李世民欣賞地看了看長孫無忌,亦展開了點笑容,說道:“簽帥所言極是。李善道雖得臨汾,卻已露疲態。其兵鋒既鈍,我軍正可借此良機,伺機反攻,奪回失地。”
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自信。
而“簽帥”一詞,顯是開玩笑之語。
諸吏聽得他的話,臨汾失陷這個消息所帶來的一點不安,愈是消散,好幾人陪著輕笑出聲。
一個年紀比豆盧寬稍大點的吏員沉吟了稍頃,說道:“殿下,料李善道攻下臨汾縣后,必會繼續北進,接著攻打霍邑。誠如殿下所言,臨汾之得失,不足為要,但霍邑卻不能再失了。我軍離龍泉郡渡口,還有三日路程。為防意外,仆愚見,可急令李公等,務必堅守霍邑。”
這吏的個頭不如豆盧寬、長孫無忌,中人身高,卻一雙眼,細而具神,眼睛細長而有光彩,瞳孔明亮如鳳目,面部輪廓圓潤,下頜豐滿,鬢秀須雅,穿著一件素色的袍服,氣質溫雅,雖是身在風塵仆仆的行軍途中,觀之風神內蘊,顏溫氣清,讓人一見便生好感。
其人便是早前曾被李善道向清河房氏族人詢問過,現為李世民大元帥府記室參軍的房玄齡。
房玄齡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他的父親,著名學者房彥謙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十八歲時,齊州舉進士,先后授羽騎尉、隰城縣尉。隰城,是西河郡的郡治。也因此,李淵起兵后,他投從了李淵,之后一直到現在,都在李世民帳下為吏。
房玄齡的提議深得李世民之心,他頷首表示贊同,便就令道:“傳檄我堂叔、三胡,河東此戰,能否得勝,眼下關鍵,就在霍邑。必得在我軍到龍泉郡前,將霍邑守得如鐵桶一般,斷然不可有失!如若有失,雖宗屬之情、骨肉之親,世民之法,不可廢也,亦按軍法嚴懲。”
即有一吏,取紙筆出來,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撰寫了軍令一道,呈與李世民,審核無誤后,落下印章,快馬送出。
——這起草軍令之吏,年亦三十余,名儒顏之推之孫,嘗被楊素驚嘆的才士顏師古是也。
顏師古其先本居瑯邪,世仕江左,及其祖顏之推,歷事周、齊,齊滅,始居關中。顏師古本人早年仕隋,政績突出,尋坐事免,歸長安,十年不得調任新職,家貧,以教授為業。李淵起兵入關中后,他因他早前的長吏薛道衡與李淵有舊,便和長孫無忌等一樣,也到長春宮謁投,現任李世民秦公府的文學。但與長孫無忌等有所不同的是,他非一人現為李世民屬吏,其父顏思魯、其弟顏相時當下都任職李世民帳下,其父為記室參軍,其弟與他同,亦為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