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東不說,只說河北,李善道現已盡據河北之地,先后得了竇建德、魏刀兒、宋金剛、羅藝、高開道、王薄等部的降從,單論他帳下兵馬之數,實際上,不遜於宇文化及。但一則,河北諸郡,都需要兵馬駐守,在河東,他又留下了劉黑闥等部;二則,他向來是兵在精,不在多,故而,他投入此戰的兵馬,不算多,加上趙君德、李文相、王薄等部,亦不過四五萬之眾。
只是,話再說回來。
雖然兵力只有宇文化及投入此戰的兵力的半數上下,到底也是四五萬步騎。
這么多步騎,肯定不可能全駐在汲縣城中。
是以,他的這四五萬兵馬,而下是少部分駐在城中,負責后勤、輜重等務,大部分則布置在城北、城西、城東的各營,依托地形,構筑防線,既彼此犄角呼應,又與城中內外響應。
這樣布局,一方面,有汲縣縣城為憑借,城外各營后顧無憂;另一方面,宇文化及部十萬之多的步騎兵力,可以料見得到,其在汲縣城外的營地、防線,必然綿延廣闊,一旦出現戰機,可以迅速集結,形成合力,從多個方向對其夾擊,進而取勝,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
察看過漢軍的兵力部署,宇文化及與宇文智及等議過對策,兩天后,迫不及待地開了攻勢。
對李善道帳下各將、各營的情況,宇文化及等早已摸清。
誰是李善道得用的大將,誰有勇有謀,誰的部曲精銳,宇文化及等大致心中有數。
沙盤上,一座汲縣縣城矗立中間,永濟渠止於城北,清水蜿蜒在西,北、西、東三面營壘星羅棋布,不論漢軍各營、抑或己軍各營,各營主將的姓氏均標於營上。敵我態勢一目了然。
宇文智及點向城北漢營:“此數營,分是高延霸、高曦、焦彥郎、羅藝等營,彼等多李賊大將,將勇兵精,可先不攻。”再點向城東諸營,“此數營,分為李文相、王君廓、馮金剛、鄭智果、高雅賢等營,亦不可輕視。”最后點向城西漢營:“此數營,各是趙君德、高開道、王薄、劉豹頭等部之營,其雖亦頗有李賊麾下精兵,但相比之下,較為薄弱,可先攻之!”
城北,對著宇文化及的中路主力,所以李善道在城北布置的兵力最為雄厚;城東,與城北、城東的漢軍駐兵,隔著永濟渠、清水,若是遇到宇文化及的大舉進攻,城北、城西漢軍不好立即支援,是故城東的漢軍駐兵也較為精銳;城西的駐兵,位置處於城北漢軍的側后,壓力相對小一點,因此城西的漢軍,比與城北、城東,將領方面、兵力方面,都有所遜色。
“先取其弱,用兵之上策!好!就按阿奴此議,先攻城西賊兵,試試其虛實!”
城西漢軍主要迎對著的是宇文士及的右路軍。
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宇文士及。
打仗,講究的是個組織、配合。特別敵我十四五萬兵馬交戰之時,更需各部協同。乃雖定下了先主攻城東漢軍,出戰的卻不僅宇文士及部。同一日,宇文化及的三路兵馬,同時發起了攻勢。并且,最先發起攻勢的,還不是右路軍,是左路軍。打到這天下午,中路軍也都已經出戰半晌了,右路軍這才出擊。右路軍一出,便是近萬步騎出動,直撲城西的漢軍諸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