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寧轉看了下裴矩,遲疑說道:“雖然有此三利,可裴虔通是弒殺昏主的元兇之一。大王已有詔令,元兇不赦。今若反招之?大王此令旨,何以自處?”
“元兇者,宇文化及兄弟也!裴虔通雖參與其事,然非主謀。一賊而已,權赦之,有何不可?”
裴矩作為故隋降臣之一,知自己這時須得有個態度,便趕緊接腔,撫須說道:“大王,裴虔通雖有罪,但局勢為重。招降他,既唾手而得徐州,又有助於經略山東,誠如魏公所言,赦其一賊之身,得此三利之便,權行之,未嘗不可!臣愚見,魏公此策,上策也。”
李善道環視余下諸臣:“公等以為?”
屈突通答道:“臣愚見可行,得徐州,是為大利!”
李靖也贊同,說道:“若慮大王‘元兇不赦’此詔令,一個如魏公所言,弒昏君之元兇者,的確乃宇文化及兄弟;二來,也可只是暫緩其罪,觀其后效,再行定奪不遲。”
得徐州的好處太大,赦一賊之命,換個徐州,大大值得。殿中諸臣,沒有迂腐拘泥之徒,一個個地跟著表示意見,于志寧、薛收等亦是贊成,諸臣皆無異議。
“好!”李善道便即下令,“伯褒,再擬旨!一,準玄成所奏,山東招降重點轉向周文舉、李公逸、綦公順。”琢磨稍頃,定下了出使招降周文舉、李公逸、綦公順的人選,“令劉玄意往招周文舉、李公逸;令王薄擇心腹吏,佐盛志往招綦公順;令……”招降裴虔通的人選,他一時難擇,遂詢問裴矩的意見,“裴公,你以為誰可擔負招降裴虔通此任?”
——招降裴虔通的任務,當然是派給故隋降臣為宜。李善道不太清楚,降了他的這些故隋大臣們,有誰可以取得裴虔通的信任,故此對裴矩有此一問。
與裴矩一起投降李善道的故隋大臣,除了蘇威、王軌、崔君肅、何稠、虞世南、歐陽詢等幾人以外,現在李善道朝中得到重用的還有蔡允恭、柳調、許敬宗、李桐客等。
裴矩想了想,答道:“崔君肅等各有職責,難以分身;蘇威年邁、蔡允恭文辭之士、柳調體弱、許敬宗與宇文化及有殺父之仇,皆不宜使,李桐客雖文臣,有膽略干才,臣愚見可使。”
“李桐客?”一個清瘦、衣著儉樸,然在覲見自己時不卑不亢的青年人的身影浮現在李善道眼前,他頷首說道,“我前幾天,夜招伯施敘話,正好聽伯施給我講了一件他的故事。伯施說,大業十二年,昏主因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遂欲遷都丹陽,偏安江南。滿朝文武,唯唯諾諾,無敢諫者,獨李桐客不以官微,挺身力諫,險因此被昏主殺之。裴公,你的這個舉薦人選不錯!此人確乎是個有膽色,可堪重用的。伯褒,擬旨,令李桐客往招裴虔通!”
——伯施,虞世南的字。
卻這裴虔通姓裴,裴矩也姓裴,他倆都是出身自河東聞喜裴氏。
裴矩畢竟剛降李善道,還不熟悉李善道的性格,他不太確定李善道征求他的意見,是真的只在叫他提一個合適人選的建議,抑或是李善道其實已有“想法”,是打算叫他推薦一個他的子侄,以憑與裴虔通的同族關系,來擔當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