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撿起策論,又看了約么半盞茶功夫,最后目光定在李承乾身上。
“這策論是你寫的?”
李承乾點了點頭,道:“是臣寫的,寫篇文章,不至于冒犯陛下吧?”
李世民怒極反笑,搖搖頭道:“不至于,朕只是不理解太子為何不愿意讓朕看到你的策論?”
李承乾默默在心里翻了個白眼,早知道一篇策論能引起這么大的風波,他也不會寫啊!
“有的時候,朕真的懷疑,你是承乾嗎?”
李承乾眨巴眨巴眼睛,生產廠家沒問題,產品如假包換,絕對的正品,就是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對不上。
“你這個文風,倒是與當下不太一樣。”
李承乾道:“自漢魏以來,文章多以詞藻堆砌,善用典故,引經據典,極力追求文辭華美。不過臣以為做學問,就是要學以致用,魏晉以來盛行的文風,華而不實,所以臣不喜歡。”
作為歷史的輪回者之一,李承乾深知文風改革的艱難,中晚唐之后韓愈、柳宗元打響了第一槍。唐朝滅亡以后,北宋以歐陽修為首的一眾文人再次擔起文風改革的大任。前后歷時兩百年,無數文人前仆后繼的結果。
可惜,任何事物都逃不過固化消亡的命運。這種實干型文風,到了明清被八股文取代,內容受到極大的約束。他這篇策論,用了八股的格式,整體內容還是早期的實干風,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八股文。
“求真務實是好事,為什么不愿意讓朕看到?”
父親不是什么好脾氣,李承乾知道父親在極力壓制脾氣,他但凡有一句失言,今天都別想豎著出去。他不懼一頓打,但不想挨打。
“右庶子前些日子病了,陛下又加重了臣的功課,臣看他一把年紀備課、授課實在辛苦,于心不忍。就讓他指出今日課程范圍,布置下窗課,臣完成了功課交給他。臣也沒想到鬧這么一出,他說要把策論給陛下,要給臣換師傅。右庶子是飽學之士,他能有這樣的反應,臣才知闖了大禍。不瞞陛下,臣心下驚恐。古人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臣怕右庶子鬧出去,自己太過獨樹一幟,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才上手去搶策論。”
聽罷李承乾的解釋,李世民心底的火氣散了幾分,可早朝的氣沒散完,現在有了借口,少不得嗆李承乾幾句。
“朕還以為太子藏拙,怕朕知道你的本事。”
聽這個說話的語氣,李承乾緊繃的神經稍微松了些許,卻仍舊不敢大意。
“陛下誤會了,您是一代天驕,臣這些拙劣的本事哪里還需要藏?”
李世民道:“難得太子恭維朕一次。”
李承乾:……
“您下次來,能不能先讓人通報,每次都嚇得臣膽戰心驚。”
李世民不接這個話茬,冷哼一聲:“朕勉強相信你的解釋,起來吧!”
懸著的心差點兒就死了,李承乾背心浸了一層冷汗,起身挪到一側落座。
“朕讓你落座了?”
李承乾頓了頓,起身垂首侍立。
“張玄素肯定是不愿意再教你了,要給你重新找個師傅,你可有人選?”
李承乾道:“臣沒有人選,您做主就好。”
“你覺得房玄齡,做你的太子少師如何?”
李承乾搖頭,不如何!
第一世他大擺宴席拜師,結果被鴿了!這種丟人現眼的事兒,一次就夠了,還來第二次?
好馬不吃回頭草,就是房玄齡這一次不鴿他,他也不想和房玄齡扯什么關系!房遺愛可是李泰的門客,他不主動和李泰爭,不代表他會把一個間諜放在身邊。
“眼光挺高,房玄齡你都看不上!那,魏征?”
李承乾搖頭,大唐第一噴子,迎面撲來,那就是年級主任的氣質,惹不起!況且,他也怕再連累魏征一次。
“你舅父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