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覺得莫名其妙,他和李泰都是嫡出,爭的是太子之位。李象的出身要身份沒身份,要勢力沒勢力,有什么好爭的?況且,李象也不愿意爭權。
“父親,我和青雀之間矛盾的源頭,是太子之爭的生死對決。息隱王在玄武門什么下場,臣可不敢忘。至于父親的疼愛,或許會想,但在生死面前,不那么重要了。”
李世民心口有些抽痛,低頭抿了口茶。
“臣也在反思過往,貞觀十四年后,臣胡作非為,被父親厭惡,滿朝文武看臣的笑話,是臣咎由自取。那么從貞觀十年到貞觀十三年,臣無論是政務還是私德都不曾有疏漏。臣受到來自于朝野的攻訐,又是因為什么?貞觀十三年,臣的拜師宴,歷史上唯一一個拜師宴,師傅收了拜帖,卻直接缺席的太子了。顏面,臣早就沒什么顏面了。至于權柄,臣監國他們肯配合不鬧事,仰賴父親您這位鎮山太歲,有您壓著,他們不敢擾亂朝綱。”
李世民默了片刻,李承乾這是在暗諷過往,自己空有太子之名,實則面子里子什么都沒有。
“你終于肯說明話了。”
李承乾道:“父親不都已經猜到了,又有什么可值得隱瞞的。”
李世民道:“李象的事情,你自己安排。承乾,作為父親,也是過來人,我明確的告訴你,你對李象的疼愛,是你往后所有孩子傾盡一生都無法從你身上得到的,也是你拼盡全力仍無法給予李象之外任何一個孩子的。”
李承乾心情沉重,他也做過父親,可過往做父親的經驗,同皇家的復雜情況終究不能比,何況還是以手足相殘,同室操戈出名李唐皇族。
皇帝是旁觀者清,可他眼下也不能把李象放在弘文館。萬一他天不假年,他絕對不信皇帝會立一個稚兒為儲君。李恪是個好苗子,但李恪的出身以及背后江東士族的沒落無力,無法支撐李恪對皇位的角逐。從國家的利益看,立李治為嗣君的確是最優解。
“臣決定將象兒挪出弘文館,也決定等太子妃生了孩兒,臣親自給他啟蒙,從小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李世民道:“朕不知道你經歷了什么,你的脾氣同之前不一樣了。你回來快三年了,似乎只對朕發脾氣,有兩次對外人發脾氣還是涉及李象。”
“說些正事吧!”李承乾從懷里取出幾張紙來,上前遞給皇帝道:“您要的地緣關系,以及他關聯的其它,臣能想到的都在這上面了,想不到的后續再補充吧!”
李世民道:“前兩天帶你去檢閱玄甲軍,朕看你絲毫不驚訝。承乾,你給為父說一句實話,你是不是見過更好的?”
李承乾笑著點頭,道:“臣還有幸參軍,只不過運氣不太好,都死在了戰場之上。陛下未曾見過熱武器戰爭,見過之后,冷兵器戰爭的壓迫就沒那么強了。”
李世民道:“打的異族人嗎?”
李承乾點頭,道:“打過,臣見過倭寇踏破國土,從現在的高句麗那塊開始淪陷,個把月的時間黃河以東,長江以南,盡數淪陷在倭寇的鐵蹄之下,倭寇揚言三個月滅我華夏。父親可知,我華夏兒郎為保家國,七十萬兒郎三個月全部死在一個巴掌大的地方。蜀中十室九空,華夏大地白骨累累,西南一帶為了抵御倭寇,連八九歲的娃娃都上了戰場。”
李世民道:“那上一次打吐蕃,你為何不提前拿出火器?”
李承乾道:“如果陛下打倭寇或者大食,臣絕對把臣能弄出來的火器全部弄出來,最好打到他們亡國滅種的那種。要臣說,對待倭寇,車輪放平,高過車輪的一律誅殺。打吐蕃就算了,吐蕃在后世歸我華夏,不是異族,是同胞。在我華夏被倭寇和海外國家入侵時,他們為了守衛疆土,也曾浴血拼殺。”
李世民很吃驚,道:“還不止一個國家入侵,后世王朝這么廢物嗎?”
李承乾:……
李世民又繼續追問,道:“你就是這么見識比玄甲軍更好的軍隊?”
李承乾道:“不,敵寇固然囂張,我華夏還是贏了。臣最后一世所見到的軍隊,單兵素質同時代的頂尖,也不是任何一個時代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