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覺的啟蒙老師,李世民深思熟慮之后定了褚亮。
一來,褚亮比蓋文達活得久,師傅相對穩定,教育質量就比較客觀。
二來,褚亮是褚遂良之父,褚遂良名義上是魏征的學生,暗地里效命長孫無忌。
褚亮做李覺的啟蒙老師,拉近了長孫無忌和李覺的關系,學生褚遂良跟李覺做了師兄弟,承乾看重魏征,也是李覺多了一重保障。
皇帝的這些想法,李承乾不感興趣,只要李覺按照現在這個態勢發展下去,不長歪,將來這小子說當太子沒意思,他馬上退位讓賢。
他現在更在乎另一個問題,經濟基礎與唐王朝的興起和滅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掌握在朝廷手里,意味著朝廷進行再分配的能力很強。
從唐王朝的興盛看井田制,毫無疑問,這種制度在封建社會的先進性是劃時代的。所以,巔峰時期唐王朝的強大,軍事實力是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
這種情況被打破,則是源于九五夫婦放任民間對均田制的破壞,朝廷的土地私有化,允許其在市面上流通。
小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水旱洪澇年年都有,土地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被門閥地主購買,土地兼并嚴重。
朝廷持有的生產資料越來越少,進行再分配的能力越來越弱。
所以,哪怕唐憲宗短暫的收復失地,也很難維持統治。
不能持有生產資料,就不能進行實質性的統治,作為天下歸一,就只是名義上的臣服,一個浪頭過去,就恢復原樣了。
民間的土地流通阻止不了,他也不能保證將來的子孫,會不會像九五一樣放任破壞均田制。
那么,他就必須規劃出一套方案,可以從豪強地主手里拿到土地,維持井田制,保護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
輾轉反側大半夜,倒是真讓李承乾找到了封建王朝一條政策,可以讓大族甘愿送出土地。
不過,此事提出肯定會有爭議,李承乾決定先跟皇帝商議,看皇帝什么意思。
這種有些得罪人的事情,皇帝愿意辦了最好,不愿意了他將來做了皇帝自己辦。
早朝,李承乾突然一陣頭暈目眩,暈倒在案上了。
李世民見狀,趕緊命人扶著承乾下去,先喂一些糖水,承乾說過,低血糖搶救不及時,很可能在一刻鐘時間內猝死。
收拾完亂局之后,回頭一看大臣們的表情,李世民腦子里就三個字:天塌了!
“你們不要胡思亂想,朕絕對沒有責罰太子。”
不說還好,一說大臣的目光更加耐人尋味了。
李世民失去了辯解的力氣,好像是從征薛延陀開始,他為了帶承乾出征,直接承認了“毆打”太子,還向大臣保證,他不動手,太子無礙。
憋著一肚子氣,堅持完早朝,李世民直奔偏殿,去找今天的“罪魁禍首”,一進門直接開麥:“讓你管尚書省,是為了強化你太子的權柄,不是說尚書省一定要你管,你身體不好,沒有多余的力氣管,為什么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