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皇宮,回到四方館的別苑中,祿東贊坐立不安,皇帝身上的殺意,已經十分明顯了。可要他背叛吐蕃,他做不到。
藺相如完璧歸趙,全身而退,他眼下一如當年的藺相如,只是處境卻要比藺相如惡劣的多,他必須想辦法回到吐蕃。
不過,現實很快給了他巨大的打擊,無論他有多少謀劃,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唐,都是蒼白又無力的。他的那些耳目,被粉碎也只在片刻間。
李世績等人到達邊境之后,整頓上下,做好了隨時開戰或者應戰來犯之敵的準備。軍報加急傳到長安,李世民當即下詔同吐蕃開戰。
祿東贊已經探明,不能為自己所用,李世民當然不會留下。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可若來使是刺殺太子一案背后主謀呢?
頓珠為了保住性命,沒有一絲猶豫,咬出祿東贊作為主謀。
李世民順勢斬殺祿東贊,其膝下三子雖說是年幼,可他已經殺了祿東贊,自然要斬草除根。
江夏王妃往興慶宮看文成公主,告知女兒大唐和吐蕃開戰的消息。
文成公主得知之后,臉上是一種意料之中,卻來的更快的了然。
“當日陛下送我去吐蕃和親,說要保兩邦世代之誼,可我心里頭知道,和親從來保不住邦交,和親不過是雙方朝廷,在利益權衡之后的一種妥協。
貞觀十年滅了吐谷渾,十一年在松洲打敗吐蕃,比起吐蕃,陛下將薛延陀視作心腹大患,又怕薛延陀西逃,被西域必有,所以要滅高昌。
這個時候,和親可以暫時穩住吐蕃,緩解吐蕃和大唐緊張的關系,騰出手來,收攏西域,斷薛延陀的后路。
對吐蕃贊普而言,求娶尺尊公主(歷史上是否有這個人有爭議,本文設定是有),是為了強化與泥婆羅(古尼泊爾)的同盟。漢地的王朝以孔孟儒學,團結天下士人,共同參與朝廷治理。
吐蕃贊普用佛學,行程一套獨屬于吐蕃的管理。泥婆羅傳聞是佛陀的誕生地,這是土薄贊普求娶尺尊公主的另一層深意。
贊普帶上厚禮迎娶我,是希望我的陪嫁里面,能有中原的能工巧匠,助力于吐蕃崛起,吐蕃比肩大唐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我在這其中只是一顆棋子。
所以,我嫁過去之后,盡量扮演一邦之母的角色。
母親,我還是幸運的,至少大唐和吐蕃開戰的時候,我沒有身在吐蕃。若我此刻身在吐蕃,我不知道會面臨什么。
陛下等我回到長安之后,才同吐蕃開戰,固然是起了殺祿東贊,斷土薄贊普左膀右臂之心,可阻止祿東贊求見我,沒有讓我夾在大唐和吐蕃之間左右為難,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江夏王妃心疼女兒,小心詢問:“這一仗之后,你應該不會被送回去吧?”
文成公主搖頭:“我不知道。”
“這一戰,你父親也參與了。他當年護送你入吐蕃,熟悉吐蕃風土,陛下命他出戰了。”
“我只盼著父親平安歸來。”
文成公主望著吐蕃的方向,罕見的出現迷茫,對自己前途未知的迷茫。
和親這種事情,打贏了那叫恩賜,打輸了是示好。
她回來省親,不是跟人和離,是否會被送回去,一切都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