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朝結束之后,皇帝來了,看臉色心情不怎么痛快,李承乾心下一沉,莫不是昨日酒喝多了,說了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就這么想著,李承乾捧了一盞熱茶給皇帝,心中疑惑更甚,他小心開口:“父親,可是臣昨夜酒后失言了?”
李世民接過茶,輕輕抿了一口:“你舅父上疏,要吐蕃送質子來長安,我也有此想法,你意下如何?”
只是這個話題,不至于皇帝臉色這么陰沉,李承乾只道心累,今日又是一場惡戰。
“吐蕃和暹羅那些國家不一樣,吐蕃贊普就那么一個兒子,據說是贊普元后所生,除非大唐的兵馬打到邏些城,不然的話,對方不可能同意。”
李世民道:“也就是想想,沒真的要吐蕃送少主做質子。進入吐蕃的地界之后,好多的將士就出現了嘔吐,昏迷,頭痛喘不過氣來。越往上,這樣的反應就越厲害。咱們的大軍,走到邏些城都難,策馬上去跟人家作戰,根本就是送死。”
李承乾垂眸不語,所以,皇帝的臉色到底為什么陰沉沉的。
“你說未來的人,是如何對高句麗那塊地,進行有效治理的?不是羈縻州,是郡縣那樣的話治理。”
李承乾暗道:那是皇權高度強化之后的結果,眼下這個水平還達不到。從歷史發展看,皇權高度強化和社會包容性,是一個反比例函數。莫說當下社會現實不支持,就是支持,他也不會幫著皇帝強化皇權。
皇帝在為將來攻下高句麗之后,難以進行有效治理而苦惱,所以,李承乾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感慨皇帝深謀遠慮,還是說皇帝想的太多,都還沒發兵,就想著治理的問題。
“這一次,水陸兩線作戰,一定要滅了高句麗。可你之前同我說過,李治打下高句麗之后,沒能進行有效治理,很快又丟了。”
李承乾道:“李治打下高句麗沒能進行有效治理,很大原因和吐蕃崛起有關。若是在父親手里打下高句麗,應該不存在吐蕃的問題。比較令人頭疼的就是高句麗人的反抗,以及高句麗比較惡劣的自然環境。反抗可以武力鎮壓,自然環境這一塊,只能慢慢改造。”
“我提出親征高句麗,大臣們無一例外都持反對之聲。我知道,他們的反對不是沒緣由的。我的身體,確實經不起那么折騰。其實,從薛延陀折騰一遭回來之后,我的身體就不能跟從前比了。”
這么一說,李承乾就明白了,若說從前親征高句麗,是怕李治“仁弱”,應付不了強臣和外敵,所以一把年紀帶著李治出去打高句麗,留房玄齡在長安監國。
一來,李治走這么一遭,也算混了點兒軍功,至少明面上太子跟隨皇帝親征高句麗,有助于樹立李治在大臣們心中的偉岸形象。二來,高句麗自前隋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滅亡高句麗,文治武功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是,皇帝無論是軍事戰略,還是運氣,都屬于爆棚的那種,天崩開局打出天胡的效果,前半生戎馬皇帝已經習慣了這種成績,遼東一戰沒能完成滅國的期望,還把皇帝給搞抑郁了。
這一次,皇帝倒不用擔心他震懾不住強臣和外敵,可從前宿怨未了,又有獨眼龍太宗的傳言刺激,高句麗這個中原心腹大患,成了皇帝如鯁在喉的存在,恨不能親手斬滅,以解心頭之恨。
然而,不管皇帝內心意愿如何,都必須考慮自己身體能不能支持的住這么一場顛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