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拉不下臉,李世民覺得李覺這話說得很怪,要不是他孫兒只有五歲,沒那么多心眼子,他都懷疑,這小崽子在暗諷他,他和李承乾父子關系不好,是因為他死要面子。
“胡言亂語,小小年紀,你知道個什么?”
李覺糾正祖父,眨巴著雙紅撲撲的眼睛,一本正經的同祖父說:“不是胡言亂語,素來威嚴慣了的人,很難拉下臉去說軟話。”
小家伙不是在說他,李世民自覺他拉下臉跟李承乾說軟話可不止一次,李承乾根本不接招,他使盡渾身解數,都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阿耶他累了,需要一個人做依靠,阿兄可以做那個依靠,就讓阿耶靠一靠,阿耶開心,孫兒就開心。”
李世民輕拍李覺后腦勺,他這個孫兒實在是太過純孝了。
“別家孩子都是爭寵,爭得面紅耳赤,也就我孫兒心胸寬廣,從不嫉妒你阿兄。”
李覺道:“阿耶很寵愛孫兒,阿兄也很寵愛孫兒,孫兒不需要嫉妒,只需要享受阿耶和阿兄雙份的疼愛。”
為什么聽話的孩子都是別人的,李世民再次發出感嘆:“你阿耶命好,你和你阿兄都是孝順孩子。”
這話李覺就不愛聽了,小臉瞬間鼓成包子。
“阿翁,阿耶和孫兒不夠孝順您嗎?孫兒不是阿翁家的孩子嗎?”
李世民有口難言,表面看著很孝順,內里如何,有一個成語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你們父子孝順,你父親是我的孩子,你是我李家的孩子,你說的都沒錯。可是,我就不能感慨一下一阿耶命好?哪里來的歪理?”
李覺頓了一頓,似乎發現了他的確有些不講理,就趕緊道:“陸師傅今日沒來給孫兒上課,阿耶說,未來還有四日時間,陸師傅都不會過來給孫兒上課。”
李世民道:“我已經下詔,罷朝五日,為你師公舉哀,這是詔葬,你陸師傅自作為朝廷官員,也要參與其中,前去吊唁設祭,沒時間過來給你上課。”
“孫兒來時,西華堂宮人進出,頗為忙碌。孫兒問了一句,說是父親要給師公舉哀,宮中連紙錢都不許見到,可以舉哀嗎?”
李世民點頭,理論上不可以,但李承乾愿意,他也不好揪著此事治罪太子。
“你阿耶是太子,他愿意就行。天地君親師,太子敬重師傅,就是前朝的大臣們,也不會對此做出什么彈劾。”
當年的李承乾,也曾為在東宮西華堂給魏征舉哀,那么喜歡諫言的于志寧,直接噤聲了。
御史臺上下,亦是當做沒看到。
理由很簡單,能讓儲君在東宮舉哀,那是多么大的榮耀,都是做臣子的,誰也說不準,自己哪一天就做了太子師,今日斷了別人的路,等于斷了自己未來的路。
那群高喊仁義禮智信的士大夫,涉及到自身利益,一個比一個賊。
至于他,那個時候已經開始著手重新扶持李承乾,對此事自然也樂見其成,可惜的是,李承乾不知道他的苦心,哪怕他數次暗示,他已經放下改易太子的心思,李承乾仍舊選擇殊死一搏。
其實到現在,李世民也能理解李承乾,外表光鮮,實則從貞觀六年之后就開始丟人現眼的太子,在朝廷上早就人心盡失,房玄齡等大臣,根本不拿太子當太子看。
嘴上敬著,心里蔑視,都在等著看這個太子什么時候被廢,這樣的太子,就算成功繼位,也沒幾個人真的服氣。
這一點,從李承乾謀逆的從犯人員就能看得出來,早在貞觀十五年末,他就下詔三品以上大臣嫡子出仕東宮,絕大多數大臣陽奉陰違,送出去嫡子,卻不肯將宗子送到東宮,一個個都做好了棄車保帥的準備。
李承乾的那一場謀逆,是做了必死的決心,飛蛾撲火,只為了惡心他一把。
時至今日,連他都不能理解,當日為何要那般抬舉李泰,羞辱承乾,恰如承乾所言,若那一切的羞辱都在貞觀十四年,施加在那個瘋癲的太子身上,那么是承乾活該,可他踐踏承乾的時間太早了,早到那個時候的承乾,得他一句夸獎,回帶病念書。
“阿翁,你怎么哭了?”
李覺掏出帕子,給祖父擦眼淚,結果這眼淚越擦越多。
“穆穆,我……”
他在哭,原來他也曾擁有滿眼孺幕,滿心都是父親的承乾,是他親手毀了承乾。
他和承乾,似乎真的父子親緣斷絕了。
他和承乾,保持這樣的現狀,都還是因為李覺出生,李承乾要給李覺一個相對良好的家庭環境,所以選擇跟他虛與委蛇下去。
“阿翁,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人……”
很滑稽的一幕,東宮的李承乾抱著李象哭,甘露殿的李世民抱著李覺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