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和全軍將士一同賞月。
當時軍中無酒,戚繼光即興口述《凱歌》一首,教全軍將士一起唱歌,以歌代酒激勵士氣。
雖然算不得什么上上佳作,卻是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并且易懂好記,朗朗上口,最是能激勵人心,鼓舞士氣。
再加上戚繼光是大明軍神一般的人物,他所作的這首《凱歌》,正是適合當做大明軍隊的軍歌。
歌畢。將士代表吳三桂上前發言。
吳三桂此時年僅十八歲,由于上次孤軍深入草原,立下赫赫戰功,已經名震三軍,甚至有人稱之為‘大明冠軍侯’。
他原本是相貌堂堂,高額挺鼻,眉目清秀,兼具北雄南秀。
只可惜在大戰中失去了一只眼睛,此時戴著個眼罩,破壞了清秀,卻多出了軍人的鐵血與彪悍。(前面說他失去一只耳朵,系筆誤)
吳三桂做了簡單的發言之后,然后領著全體將士,朝著大明英雄紀念碑宣誓。
“捍衛中華,保家衛國”的口號如驚雷一般轟隆,響徹云霄。
將士們不曾平靜下來的熱血,再次沸騰起來。
云霄看著人前領誓的吳三桂,不禁有些恍惚。由于自己的出現,千古第一大漢奸,此時成了少年英雄。
這一幕讓云逍心生感慨,不得不說造化弄人。
能夠少一些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悲壯英雄,少一些像吳三桂、洪承疇這樣的大漢奸,這是大明之幸,民族之幸。
隨著宣誓完畢,這次的忠烈祠祭祀也緩緩落下了帷幕。
只是祭祀所產生的巨大沖擊,才是剛剛開始。
……
第二天,清華園陸續迎來了一批批客人。
云逍本不想跟軍方牽涉太深,免得引來猜疑。
奈何兵政革新勢在必行,軍隊的很多事情不得不過問。并且有些人不得不見,比如孫承宗、盧象升。
隨著各種新政的推行,加上免除三餉等惠民政策,朝廷又有了大把的銀子進行賑災,西北地區的民亂此時呈平息之態,對大明已經構不成致命的威脅。
如今大明最大的威脅,依然是來自遼東和北方草原,尤其是遼東的建奴。
由于失去了晉商的供應,建奴極度缺糧和軍用物資,云逍本來算定,今冬建奴肯定會故技重施,再來一次千里奔襲,入塞劫掠。
誰知這一次他卻是失算了,建奴竟然一直按兵不動。
后來云逍才知道,以前埋下的伏筆奏效了。
一是盧象升駐節皮島,不斷襲擾建奴后方,牽制建奴不敢妄動。
畢竟建奴也就那么點家底,大明可以輸一百次,而建奴輸一次就會元氣大傷,因此皇太極也不敢冒險。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原三邊總督楊鶴之子楊嗣昌,因父親‘被朝廷所殺’,一怒‘叛國投敵’,投靠建奴,為阿敏效力。
不得不說,這個楊嗣昌還真是個人才,玩陰謀詭計簡直是超一流。
他投靠阿敏之后,很快就獲得了信任。
有他為阿敏出謀劃策,原本就難以服眾的皇太極,越發受到掣肘,舉步維艱。
皇太極即使有心再次偷襲大明,有阿敏在后面拖后腿,什么事都干不成。
楊嗣昌的事情,讓孫承宗、盧象升再一次對云逍佩服的五體投地。
什么叫知人善任,這就是了!云逍分析,皇太極接下來勢必會想盡千方百計,拔掉皮島這個釘子,消除后顧之憂。
因此云逍一再叮囑盧象升小心提防。
并計劃安排福建水師的李魁奇,率領一支水師前往遼東,供盧象升差遣。
等孫元化研制出新式大炮,也率先供應皮島。
至于孫承宗,還是繼續推行練兵、襲擾計劃,在精兵沒有練成之前,絕不輕易與建奴野戰。
送走孫承宗和盧象升。
云逍剛歇上一口氣,吳三桂前來拜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