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頭牛,總重多少,牛場有多少設備,多少草料。
等等,等等,十分的詳盡。
田建明這次也很有誠意,投喂設備之類的直接白送。
交易的重點還是牛場里的牛和剩余的材料。
目前還剩下106頭牛,總重63600斤。
草料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折算,還剩下約28萬左右。
在面對自己的合作伙伴的時候,姜濤表述了自己對牛市的看好和決心。
但在面對田建明的時候則是完全相反。
說的凈是一些往他心口捅刀子的話。
國內牛價從23年開始觸底,一直等到了25年也沒等來價格反彈。
等來的卻是國內的進口牛肉一年比一年多,不斷的壓縮國產牛肉的市場。
國外如老美、老巴、老墨等國家,地廣人稀,擁有天然的草場和大規模的飼養環境。
再加上國外畜牧業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
從養殖到分割再到加工,大部分環節都由機器完成。
相比之下,國內的養殖產業還處于高度零散狀態。
無論是飼養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要高的多。
哪怕進口牛肉加了一層關稅都比國內的牛肉更便宜。
24年國內進口了約274萬噸牛肉,對于國內肉牛養殖戶的沖擊力可想而知。
國內的肉牛養殖業,恐怕是再難恢復往日的輝煌了。
以后個人養殖戶會越來越少,逐漸規模化,現代化將是一個大的趨勢。
就像某個互聯網大廠的現代化養豬場。
只需要幾名員工,就能養幾千頭豬。
極大的節省了人工成本,實現了降本增效。
總而言之,在姜濤看來,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有限。
他投不投資也在模棱兩可之間。
價格合適就投,不合適就算了。
最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
姜濤成功以13元/斤的價格和田建明達成了合作意向。
106頭牛,總重63600斤,總價值826800元。
再加上28萬的飼料費。
牛場的幾個工人,姜濤照單全收,繼續雇傭。
牛場占地給村里農戶的賠償,以后也是由姜濤來賠償。
總共1106800元的款項,姜濤分三個月,三次結清。
第一次50萬,第二次40萬,第三次結清尾款。
明天田建明會找人起草正式合同。
簽完合同,第一筆款項支付后,姜濤就可以接手牛場的運營了。
“田總,預祝咱們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生意談成,姜濤和田建明相互握手后起身告別。
田建明一直把兩人送到了自家大門口,看著兩人上了一輛京牌的奔馳gls。
“二哥,談的怎么樣?”
司機小冰一臉關心的詢問一下投資項目的進展情況。
姜濤笑道:“成功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