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也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以說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里程碑。
這個改革始于1978年11月的小崗村,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在全國各地刮起了十二級的大風。
今年8月,岑河公社的黃港大隊率先開始分田到戶,這也是整個江陵縣第一個實行分田到戶的大隊。
有了黃港大隊當這個帶頭大哥,其他大隊自然也不甘落后,相繼開始分田。
9月8日,這是喬二河重生回來的第三天,喬家灣也正式開始分田地了。
分田地,全國沒有統一的標準,該怎么分都是各個生產隊的社員們商量著定。
喬家灣的田地分配標準很簡單,首先是按人口劃分,每人能分到一畝五分地,然后拿一半工分的社員額外多分一畝地,拿滿工分的女性社員多分兩畝地,拿滿工分的男性社員多分三畝地。
如此分配,自然是有喜有憂,家里壯勞力多的自然是眉開眼笑,而家里壯勞力少的則是愁眉苦臉。
喬二河家一共分得二十一畝地,其中有十二畝地是按人頭劃分的,有一畝是喬四湖這個半勞力額外獲得的,有兩畝是喬三朵獲得的,還有六畝是喬大江與喬二河這兩個壯勞力獲得的。
能分到這么多田地,也算是不錯的了,在村里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不過,喬家兄妹對于這個分配結果都不太滿意,因為他們家分到的田地,連最基本的平均數都不到。
如果他們父親沒有走這么早,母親也能跟村里其他婦女一樣出工,大哥再把媳婦娶回來生個孩子,那他們家最起碼能多分個十畝田地。
只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
回到家,看到悶悶不樂的大哥,喬二河不由得出聲勸解道:“大哥,我們家能分到這么多田地,其實也該知足了,你知道黃港大隊的村民,能分到多少田地不?”
喬大江搖頭道:“不知道。”
喬二河道:“黃港大隊那邊人多地少,我聽說人均不到七分地,每家分到的田地不過三五畝而已,與黃港大隊的人相比,我們家能分到二十一畝地,已經是很好的了。”
喬大江震驚道:“不會吧,人均不到七分地?這么少的嗎?”
喬三朵也瞪大眼睛道:“確實太少了,我們喬家灣人均超過了三畝地呢!”
喬二河笑道:“每個大隊的人口和田地數量都不一樣,黃港大隊確實是人多地少,跟我們這邊人少地多是沒得比,不過也有比我們更好的,比如說谷湖大隊的人口跟我們洪山大隊就差不多,但人家的田地比我們這邊要多幾百畝,人均比我們起碼多五六分地呢!”
喬四海對其他大隊分多少田地不感興趣,他看向這兩天變得不太一樣的二哥,詢問道:“二哥,你之前說過,等村里把田地分好之后,咱家發財的機會就來了,現在田地已經分好了,接下來我們應該怎么做?”
這話一出,在場的其他兄妹都把目光投向了喬二河。
喬二河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大哥道:“大哥,你知不知道肥老巴(喬氏兄妹對母親的稱呼)手上還有多少錢?”
喬大江搖頭道:“這我哪里知道啊!”
喬二河道:“很快小麥就要播種了,這小麥肯定是要種的,不過除了種植小麥以外,我還打算買一些蛋雞回來養,到時專門賣雞蛋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具體能養多少只蛋雞,就看肥老巴手上有多少錢了。”
喬三朵聞言心中一緊,下意識的壓低聲音道:“二哥,這蛋雞,能多養嗎?”
喬大江眼神也是一凝,他也是在特殊年代成長起來的,對于這方面那是相當的敏感。
“放心吧,我心里有數,不會有問題的。”
喬二河自然知道三妹在擔心什么,改革開放至今還不到兩年時間,很多地方的思想都還被禁錮著,就拿雞鴨養殖來說吧,養三只雞鴨是社會主義,超過這個數量那就是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