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民開始背井離鄉】
【水庫淹沒涉及湖北、重慶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
【1500多家企業,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
【這群被迫背井離鄉的人,他們叫做三峽移民】
……
天幕之上密密麻麻飄起了“去過”的彈幕。
有的網友甚至在評論區曬出了水下博物館的照片。
看著一張張被淹沒古城的照片,許多人側過身去,鼻頭一酸。
“看哭了,可能是我太感性了。”
“看不得人背井離鄉。”
……
視頻還在繼續。
【為了大家,他們舍下了小家,離開故鄉】
【從1993年到2005年,每年有10萬人告別故鄉】
【三峽移民累計110多萬人】
【要走的時候,有的人帶上祖宅前的一捧黃土】
【有人抱著熟睡的嬰兒回望家園】
【還有人背走了家門口的幾枝桃花】
【盡管萬般不舍,他們還是走了】
……
大唐位面。
李世民看著天幕上密密麻麻遷移的人群,心頭一震。
他甚至看到有些老人連棺材都帶上了。
“對他們來說,這一走,便是永別了。”
……
畫面一轉,一張照片出現在天幕上。
一個農民在與故鄉永別時,背簍里帶走了家門口一枝桃花。
他說:“院子里的桃樹開花了,我舍不得它,想把它一起帶走。”
背簍里那支桃花開得鮮艷,卻看得人心里發酸。
……
大宋位面。
蘇軾鼻頭一酸,此刻,灼灼桃花有了特殊的含義——鄉愁。
“往后雖是有家可回。”
“卻再無故鄉可戀。”
“故鄉從此就留在了背上的那一枝桃花里了。”
張懷民同樣點了點頭。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華夏人不會輕易背井離鄉。”
“他們犧牲太大了。”
……
大明位面。
馬皇后眼眶濕潤了。
“從此以后,故鄉的所有美好,都在背上,隨自己流浪。”
朱元璋攬過馬皇后的肩膀,輕輕拍了拍,安慰道:
“以后雖無故土可戀,但他卻帶走了故土的春天。”
……
【在那個不富裕的年代】
【有的村莊百姓把所有的豬牛宰殺,全村吃了最后一頓團圓飯】
【從此各奔東西】
【他們要去別人的地盤生活】
【習慣語言差異,生活差異】
【他們的故鄉在水下】
【永遠保留了記憶中的模樣】
……
彈幕:
“三峽移民真的很偉大,舍小家為大家。”
“國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一群偉大的人民。”
“那是他們的家,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他們用另外一種方式鑄就了世界第一壩。”
“從此,華夏有了自己的亞特蘭蒂斯。”
“真的,我哭死。那支桃花連接著他再也見不到的故鄉。”
“只能留在記憶里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