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軍留下的考題,讓所有同學都一片嘩然。
雖說他們還不清楚這道考題背后的真正含義。
左思蘭教授,那可是國內經濟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既然是左思蘭教授正在鉆研的論題,那難度絕對不容小覷。
豈是他們這些初出茅廬、尚未真正踏入經濟學大門的學生能夠輕易駕馭的?
孟川更是在心里瘋狂吐槽著魏明軍:
“這老小子,可真夠狠的,居然扔出一道世界性難題來考驗我們這些新生。”
沒錯,這道關于國家興衰根源的問題,在全球經濟學界都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無數頂尖經濟學家為此爭論不休,誰也不服誰。
其難度,堪比數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幾十年來,眾多經濟學家前赴后繼,提出了諸多理論。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地理因素論和文化因素論。
比如國家的地理位置越優越,經濟發展就越繁榮。
但這個理論根本就無法服眾。
像中東地區和非洲部分地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連接著亞歐大陸,按道理經濟應該蓬勃發展。
可現實卻是混亂不堪,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這個世界性難題,一直到2024年,也就是十年之后。
才終于有了一個能被全世界經濟學者廣泛認可的理論——國家的興衰,與國家的制度緊密相關。
提出并成功證明這一理論的,是一位來自土耳其的經濟學者。
他也因此榮獲了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孟川之所以對這個理論有所了解,是因為當時該獎項登上了各大熱搜。
孟川在抖音上也“被迫”刷到了不少相關信息。
不過,孟川也只是籠統地了解了那位學者的研究理論。
其中涉及的許多專業學術用語,孟川也只是一知半解。
處于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突然,一個大膽至極的想法浮現在孟川的腦袋:
“若是我能把這個理論證實,那豈不是意味著我也有機會沖擊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想到這里,孟川的心跳陡然加快,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諾貝爾經濟學獎啊!
這可不是用財富能換來的至高無上的榮譽。
何況,博士畢業本身就需要發表高質量的論文。
還得在具有一定分量的論壇上發表演說。
或者在國際比賽中獲得被足夠分量的獎項。
若是自己能一舉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有什么比這更硬核的成果?
其實很多理論,最難的就在于從無到有的發現。
一旦有了這個關鍵的“1”,后續從“1”到“100”的推演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這就好比走迷宮,只有找準入口,才能順利抵達終點。
而現在,孟川已經知曉了“國家制度”這個正確的方向。
相當于孟川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
只要勇往直前,就已經成功了大半。
有了這個想法后,孟川再也坐不住了。
班會已經結束,接下來是自由活動時間。
而且明后天就是周六和周日。
正好可以利用這兩天時間好好查找資料。
“孟川,偶像,你要去哪兒?”
姜振宇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起身的孟川,立刻像小尾巴一樣迎了上來。
“我準備去圖書館。”
孟川對這個自來熟的姜振宇并不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