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孟川要想寫一篇普通的畢業論文還是比較容易的。
但是,中規中矩的論文不符合孟川的人設。
也不符合孟川的戰略性目標。
孟川想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在經濟學上的地位。
這篇畢業論文就必須不能普通。
不過,孟川有對未來的十年先知,想要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也并不難。
其實各個國家在經濟上,都會無可避免地遇到一個難題。
那便是關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難題。
不管是哪一種體制,也不管是哪一個行業。
都會經歷一個興起,發展,成熟,衰落,甚至是淘汰的過程。
比如隨身聽,興起于7、80年代。
發展最迅猛的便是8、90年代。
成熟于21世紀初。
到了21世紀,就基本淘汰了。
包括萬能充等行業亦是如此。
甚至包括鐵路行業。
興起于18世紀60年代。
到如今,雖然還沒有完全被淘汰,但也基本被汽車、飛機、高鐵搶占了絕大部分的市場。
因此,任何行業都是很難一直保持可持續性的發展的。
到了2018年之后,中國算是給全世界打了樣。
那便是推行科技創新、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
大大地解決或緩解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問題。
只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出現。
就會有源源不斷地出現創新的產業。
在這些手段的共同加持下,中國才會有后來的大數據產業、新能源產業、物聯網產業。
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5g技術,甚至是量子信息產業的噴涌出現。
因此,孟川相當于是在“抄”作業。
當然了,所謂的“抄”作業,也是相對的。
未來的歷史只是給了孟川一個大的方向。
只要朝著歷史的這個方向去發展,就可以解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只是如何才能把這篇論文寫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具體。
孟川還是需要查閱不少的資料的。
首先就是引經據典。
一篇論文,需要有經典的事例或者數據作為支撐的。
不能只是夸夸其談。
因此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的時間里。
孟川又幾乎是通宵泡在圖書館里。
經過了五天的“奮戰”,一篇《關于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的論文便問世了。
孟川直接把論文發給了左思蘭院長之后,便收拾好行李,準備出趟遠門了。
沒辦法,雙十一已經過去那么久了。
孟川答應王崢的承諾卻遲遲沒有兌現——每人一個大紅包。
為此,王崢可是多次打電話給孟川了。
孟川也實在是不好意思再推遲了。
這一次,孟川沒有乘坐飛機,而是選擇和影蝶開車前往。
也就1200多公里,和孟川回家的距離差不多。
不過在出門之前,孟川可是讓王崢提前準備好了一個億的現金。
既然要發紅包,那自然是不能小氣的。
好歹孟川也是幾千億身價的大富豪了。
而且孟川的錢可不是固有資產。
絕大部分都是現金。
何況孟川也很想知道,現場發一個億現金的紅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十幾個小時的路程,孟川終于是到了京城了。
王崢帶著兩個骨干成員一起,把孟川接到了國貿大酒店。
孟川和影蝶才剛剛落座,包廂的大門就被人推開了。
張二鳴一臉不忿地走進來:
“老王,我最近忙得要死,你啥事非得拉著我出來吃飯,我……我靠,孟總?你怎么來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