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帝國掌權者們而言,這一次發動北境之戰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滿足國內主戰派和民意。
對帝國皇帝恩希爾而言,他希望趁著北境大亂的時候,帶回自己的女兒。
至于戰爭目標,將《那賽爾條約》里割讓出去土地奪回就足以讓反對派閉上嘴。至于更多的利益,就要看王國需要付出什么代價了。
不管是布魯格王國還是維登王國境內子爵領哈姆,哪怕在這次戰爭后臣服于帝國,也是一處飛地。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尼弗迦德帝國根本不可能在奪回那賽爾北部后,占領下辛特拉的國土與布魯格接壤,就不提更北方的子爵領哈姆了。
當然,若是布蘭德親王與菲斯奈特子爵倘若真能站穩腳跟,帝國人自然不介意多一位盟友就是了。
阿特里王國的情況則不同,在帝國重新奪回那賽爾北部后,阿特里成為了帝國與北境王國新的戰場。
泰莫利亞的守御軍團和辛特拉的援軍部隊,在和帝國東部軍團的對峙中敗下陣來。
非戰之罪。阿特里的內亂讓內陸的后勤運輸極其困難,而史凱利格的海上物資援助,也由于島國內部出現大問題而停滯了下來。
北境的阿梅爾山脈防線就此失守,帝國東部軍團的指揮官阿達爾·愛普·達西抓住機會,抽調了帝國第四軍團的精銳騎兵,一鼓作氣把戰線推至到了阿特里的邊境。
貝爾哈文地區的局勢也逐漸被帝國掌控,辛特拉和亞甸的援軍先后加入戰場,但米薇女王不可能真的放棄利維亞本國的國土。
帝國收編了瑞文戴爾河谷(越江地區)的匪徒和非法傭兵,進一步壓縮了這塊區域北方軍隊的活動范圍。如果不是當地曠工堅定的抵制帝國人,主動組建了襲擾物資運輸的游擊隊,恐怕這一區域已經插上了帝國的太陽旗。
隨著米薇和利維亞主力部隊的回歸,利維亞的萊里亞行省成為了北境戰況最激烈的戰區。超過五萬人的部隊在這條戰線對壘,雙方你爭我奪,寸步不讓。
女王麾下的利維亞戰士讓尼弗迦德人吃足了苦頭,那些隨著哈里·艾伯特·萊昂·溫莎王子加入帝國方陣的士兵,也在此時士氣大跌。米薇女王在利維亞王國的聲望無人可及,哈里王子宣言里的某些謊言,隨著女王的現身被撕的粉碎——米薇女王并沒有重傷后被大王子關押,底層的士兵和士官被騙了。
相當一部分穿上帝**服的利維亞人,在夜里逃出了軍營,第二天站在了米薇女王的旗幟之下。
“彼得·艾佛特森是在干嘛?他怎么能就這樣放米薇回來!”名為副官,實為軍團總指揮官的梅諾·寇赫倫震怒了。
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中央軍團和東部軍團才是主攻的一方,攻擊貝爾哈文地區的西部軍團是佯攻和牽扯。
“艾佛特森是經驗豐富的老將軍,他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被架空的約阿希姆·德·維特公爵微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