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搖搖頭,看向蔡邕,“蔡公,先前我初任太守之時,我之主簿曾與我言,治郡之道,無外乎三:農、吏與學。”
“如今農事、吏治我已粗通,唯有學之一事,我尚無頭緒,蔡公天下大儒,可有良策教我?”
當初他向田楷問策時,田楷給的答案是,只要糧食豐收,吏治清明,學之一事水到渠成。
這里的學,指的是漢時郡縣的慣例教學,就是教百姓認認字,讀讀《孝經》之類的書。
張新作為穿越者,熟知后來的歷史,自然對這種愚民政策嗤之以鼻。
所謂的魏晉風流,只不過是士族切斷了底層的上升通道,有識之士紛紛對國家的前景表示悲觀而已。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郁郁不得志的名士放浪形骸。
國家都沒前途了,那么認真干啥?
擺爛吧......
在張新看來,若不打破這種壟斷,五胡亂華就是個必然事件。
誠然,五胡亂華的大部分鍋,必須是司馬家來背,但即便司馬皇族都是正常人,最多也只能將這一歷史進程延后一些時間而已。
得國不正,導致皇帝要和士族妥協,士族把持朝政,互相攻詰內斗,什么牛鬼蛇神都竄出來了。
賈南風這種人能當太子妃就挺抽象的。
貌丑,性暴虐。
她殺了司馬衷懷孕的小妾,司馬炎大怒之下,想要廢掉她的太子妃,最后竟然廢不動。
一個皇帝,孫子被兒媳殺了,他竟然連廢太子妃的權力都行使不了。
這樣的國家,豈能長久?
張新可不想他將來一統天下后,還要被士族把持著朝政,到時候五胡亂華落到他頭上,挨千古罵名的可就是他了。
所以,民智必須開,底層向上的通道也必須打開!
退一萬步講,即使這天下將來不是由他來一統,也算給時代做貢獻了。
可是,想要普及教育,也不能將后世那套生搬硬套過來。
每個時代都需要有符合實情的方法,這一點張新在軍隊的訓練上已經吃過虧了。
他自以為訓練有素的士卒,在高順眼里竟是毫無章法,凌亂不堪。
因此蔡邕的意見很重要。
蔡邕聞言微微一笑,從袖中掏出一卷竹簡遞給張新。
“府君可在書中尋找答案。”
張新一頭霧水的接過竹簡。
不是,我找你問策,你給個竹簡給我干啥?
沒等張新再說話,蔡邕起身拱拱手,“下吏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就先告退了。”
“額......蔡公慢走。”
既然蔡邕都這么說了,張新也不好強留人家,只能恭恭敬敬的將人送出門去。
“什么書中尋找答案?最討厭謎語人了。”
回到正堂,張新嘟囔著打開竹簡,一行熟悉的文字映入眼簾。
子曰:學而時習之......
“這不是論語么?這玩意我小學就讀爛了......”
張新撓撓頭,搞不懂蔡邕的意思。
蔡邕給他的,正是《論語》的第一篇《學而》。
不過與他后世所讀的論語不同,這部論語上,還有蔡邕本人的心得注解。
“書中尋找答案是吧......”
張新深吸一口氣,靜下心來,捧起竹簡。
不看不要緊,一看,張新便沉迷了進去。
蔡邕不愧是當世大儒,注解的水平根本不是后世那些老師能夠比擬的。
其中的一些觀點,不時引得張新大呼‘原來如此’。
時間靜靜流逝。
張新全神貫注,絲毫沒有注意到,在正堂的門邊,一雙清秀的眸子正在好奇的打量著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