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在《八陣》篇中記載的,便是這樣的一種基礎理論,而《十陣》篇,才是具體的應用之法。
十陣中的十種陣型,比如方陣、圓陣、錐形陣,雁形陣......這些后世耳熟能詳的陣法,都是以八陣為基礎演化而來的。
八陣就是方陣,而方陣則是其他所有陣型的基礎。
而后世的其他陣型,又是以十陣中的陣型演變而來。
張新原本也不懂這些,是在得了皇甫嵩的兵書之后,才知道古代的軍陣要怎么擺。
兩軍對戰之時,最常用的只有兩種陣型。
若是進攻,就擺方陣,若是防守,就擺圓陣。
所謂陣法萬般變化,皆起于度量方圓也。
無論陣法怎么變化,都離不開方圓之間。
張新的目的是拖到張牛角的援軍到來,因此擺的是一個以防御為主的圓陣。
只不過張新擺的圓陣,并不是將軍隊結成一個圓的基礎圓陣,而是做了一些改變。
張新有一千八百步卒,按照最基礎的八陣來擺,就是九個二百人的小方陣。
正前方是高順,左前方、右前方分別是朱靈和樂進。
這三人撐起一個半圓,減小受攻面積,作為正兵。
前排士卒舉盾防御,后排持矛刺殺。
袁滂給兵甲的時候,給了一百面盾牌,這段時間張新在城內也趕制了一些木盾,此時倒也夠用。
左、中、右三個方陣六百人,張新全部交給張遼統率,作為奇兵,負責支援前面的高順等人。
張新將自己的中軍設在了原本后軍的位置。
用兵之道,變化萬千,不可完全拘泥于兵書。
左后位的典韋,右后位的徐晃,負責護衛張新的中軍,迎擊側面來敵。
最后面還有一道左豹和楊毅的騎兵,伺機而動,也是奇兵。
擺好陣勢,張新下令士卒原地坐下,節約體力。
他是防守方,只需要等著徐和來攻就可以了。
過了大約一刻鐘時間,黃巾軍陣緩緩壓了上來。
萬余人馬連成一片,壓迫感十足。
張新仔細的看了看。
徐和練了幾天兵,效果不能說沒有,但也只能說如有。
說沒有吧,好歹對面的黃巾也會擺一個最基礎的八陣了。
說有吧,行進之時還是亂糟糟的,逼得徐和不得不走個十來步,就停下來整頓一下陣型。
見此情形,張新心中更有信心了。
黃巾軍陣在距離漢軍軍陣大約三百步的地方停下。
徐和在做最后一次整軍。
張新抬頭看了看太陽,對身旁的王凌說道:“傳話,邀徐和陣前一敘。”
王凌點點頭,對身旁待命的傳令兵說了一下。
一騎領命,策馬出陣而去。
張新的中軍并不全是步兵,他作為主帥,身邊自然要有一些騎兵,用來傳遞消息和命令。
傳令兵來到徐和陣前,大聲喊話。
前軍的黃巾連忙將消息傳遞給中軍的徐和。
徐和道:“去問問張新,帶幾個人?”
黃巾領命,回到前軍,將消息傳給張新的傳令兵。
傳令兵回來,張新道:“你告訴徐和,我就帶一個,他隨意,哦對了,你稍微跑慢點。”
“諾。”
傳令兵領命,緩緩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