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都三十多歲了,還能夜御數女,說句天賦異稟也不為過。
“好了,別拍馬屁了。”劉宏催促道:“快傳太醫吧。”
“唯。”
在確定劉宏沒什么大事后,張讓也就放下心來。
又過了幾日,張新收復青州的詳細過程來了。
劉宏雖然面色蒼白,整個人也十分困倦,但還是堅持看完。
隨后,一封封圣旨從雒陽發出,送往青州。
給張新增戶三千,恢復了他原本五千戶的食邑。
同時在宣威侯名號不變的情況下,把他的食邑改設在了平原縣。
異地就食,在漢朝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比如說,現在的平原王劉碩,他的名號是青州的平原王,但人卻住在冀州的中山國,食邑在幽州的涿郡。
張新的宣威侯國在涼州武威,那邊是個什么情況,懂的都懂。
自從做了宣威侯以后,張新就沒收過一毛錢的稅。
還不如以前的武鄉侯呢。
劉宏將他的食邑設在平原,也算是難得的大方了一次。
諸侯、王食租稅。
漢時的賦稅,大致可以分為口賦、算賦、更賦以及田賦。
田賦就是田稅,每年糧食收成以后,農民按照一定比例向官府繳納糧食。
更賦則和徭役有關。
景帝時規定,男子年滿二十歲至五十六歲,需服徭役。
徭役又分正卒、戍邊、更卒三種。
正卒和戍邊的期限都是一年,即每個男子成年后,一生要為國家服一年兵役,并且戍邊一年。
一共是兩年。
更卒便是人們常說的民夫,每年服役一個月,需要修路造橋,或者大軍作戰之時,負責后勤之類的。
百姓若是不愿服徭役,可以出錢,一個月三百,請人代服。
田賦歸朝廷所有,更賦則是發給了代服徭役之人。
諸侯、王能收的租稅,只有口賦和算賦。
這倆都是人頭稅。
其中口賦是面向十四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征收,一年二十錢,稱為口賦。
算賦則是面向十五至五十六歲的成年人征收,最開始是一百二十錢,稱為一算。
后來經過多次調整,目前的一算是八十錢。
若是按照一戶五人,四大一小的標準來算,一戶人家一年的人頭稅就是三百四十錢。
五千戶,一年就是一百七十萬錢了。
張新想起之前自己收不上稅,一年血虧幾十萬,瞬間淚流滿面。
看來大哥這次是真開心了。
除了張新的食邑以外,于禁、司馬俱等人的官職也下來了。
封徐和、司馬俱為裨將軍、夏侯蘭為監軍校尉,于禁、徐晃為別部司馬,樂進、朱靈等人封軍司馬。
至于那些跟著司馬俱來的小帥,各封佐軍司馬。
朝廷的封賞下來,司馬俱等人的心算是徹底放了下來。
張新趁機做了一番人事調整,將原本司馬俱麾下的那些小帥打散,分別安排到高順、張遼、張牛角、徐晃等人的麾下。
再把夏侯蘭弄過來,嚴格宣貫軍法。
歷史上,曹操就是對待青州兵太過寬容,才導致他們不斷鬧事。
宛城愛情故事時,曹老板的中軍都快被干碎了,這幫青州兵還在到處奸淫擄掠,完全沒把老板的死活放在眼里。
張新可不會犯這種錯。
又過了兩日,兩封書信送到了臨甾。
第一封是蔡邕寫來的。
蔡邕在信中說,他已按照張新所說,以修葺祖墳為借口,向劉宏請了一年假。
現在已經安全抵達陳留老家,來信報個平安,順便問問青州情況如何。
“這樣一來,老頭的安全暫時就沒問題了。”
張新點點頭,拆開另外一封信,皺起眉頭。
“我大哥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