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行軍,步卒一日的行進距離,大概在六十里左右。
一日六十里,并不是代表只能走六十里。
一個成年男子的正常行走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五到六公里,在十里到十二里之間。
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大概能走二十里左右。
行軍之時,一般走一個時辰,就會停下來休息一會,以供士卒恢復體力。
在此期間,士卒只會攜帶武器,而鎧甲等物都會放在輜重車上,由牲畜拖著走。
如此既能在遭遇突襲之時有一戰之力,也能將手中的長矛等武器當做手杖,輔助行走,節省體力。
正常的行軍時間,每日通常在三個時辰左右。
比如早上七點開始行軍,走到下午一兩點就要停下來安營扎寨。
畢竟古時不像現代,有那么好的照明條件。
如果不能趕在天黑之前將營寨建好,那就不好過夜了。
所謂的輕裝疾行,也不是什么都不帶,而是只帶少量的糧草減少負重,提升大軍的行進速度,再省去部分安營扎寨的時間,延長行軍的時間。
并不是像影視劇中拍的那樣,士卒們都穿著鎧甲一路小跑。
若是如此,還沒等抵達戰場,士卒們就得累死了。
張新一日行軍百里,還是考慮到要攻取成皋,需得給士卒們留下充足的睡眠時間,恢復體力。
否則行軍的速度還能更快。
例如司馬懿攻孟達時,八日疾行一千二百里,平均每天行進一百五十里。
再如‘神速將軍’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平均每天能夠行進一百六十里以上。
一日百里,步卒尚有余力,何況騎兵?
街亭之戰時,張郃率領騎兵四日疾行八百里,平均一天二百里。
到了街亭之后,他的騎兵甚至還有余力將馬謖圍在山上。
說到底,還是現在的曹操經驗太少,沒有摸清楚士卒的極限在哪。
他的擔憂雖然不無道理,但進攻董卓主要靠的還是步卒。
埋伏成皋守將,張新動用的只有烏桓突騎而已。
黃巾舊部和步卒還保存著不少體力呢。
說干就干,張新當即下令,讓先前干了一仗的烏桓突騎稍事休息,以左豹統領黃巾舊部作為先鋒,掩護步卒進軍。
曹操見狀,連忙讓隨軍的諸曹夏侯一同前往,也算是略獻綿薄之力,顯得他沒那么混。
沒辦法,此次出兵,張新嫌他麾下的士卒素質太差,根本沒帶他的兵。
曹操甚至有理由懷疑,若不是他死皮賴臉的非要跟來,搞不好張新這次都沒打算帶他玩兒。
左豹接到張新軍令,帶著趙云、張遼、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淵、夏侯惇等將,先行出發。
張新自率步卒,多打火把,做出一副兵多的模樣,恐嚇董卓。
李蒙、王方二人遇上帶著趙云張遼、諸曹夏侯的左豹,直接拿頭打。
西涼騎兵在這群虎將的沖擊下,沒有堅持太久,便四散潰逃。
張新趁機派出休息多時的烏桓突騎,讓他們去截擊徐榮的援軍。
黃巾舊部略作休整,也被張新派去,看住董卓的步卒。
一夜疾行,張新根據斥候的匯報,于辰時中率軍來到帝陵。
曹操見董卓不僅掘了諸位先帝的陵墓,還將戰場選擇在了這里,頓時大怒。
“董賊無道,君侯速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