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
巨大的輿圖平鋪在中軍大帳的地板上。
張遼、荀攸二人看著輿圖,眉頭深鎖。
這段時間,關于張新身死的流言,傳播速度極快。
荀攸去河內問過王猛,可以確定張新沒事,但袁紹、韓馥、劉岱等人就不這么想了。
劉岱在得知消息后,原本答應的撤軍直接就不撤了,反而派遣東郡太守王肱領了一萬兵馬,駐守濮陽。
按照原本的計劃,張遼軍在進入東郡地界之后,應該從濮陽渡河。
抵達黃河北岸后,再走衛國、東武陽這一條路,馳援平原。
這條路線,也就是當初張新上任之時走的路線。
王肱占據這里,青州兵便無法進軍,只能退而求其次,從白馬這邊渡河。
然而韓馥早已派遣其麾下的大將麴義,領兵在黎陽駐守。
黎陽與白馬隔河相望,麴義駐扎在此,青州兵也很難過河。
縱使強渡,濮陽距離白馬也就二三十里,王肱完全可以趁著張遼渡河之時,突襲其后。
到那時,前有麴義,后有王肱,張遼軍將腹背受敵。
直接攻打濮陽?
也不行。
張新帶著親衛營跑了,烏桓突騎也回家了。
徐榮的西涼兵和剩余的雒陽兵都在趙云那里,而趙云此時還在撤退的路上。
為了防止董卓派遣騎兵突襲,趙云軍走的很慢,估摸著還沒走出崤函古道呢。
白波黃巾需要安置、管理河東的十余萬百姓,短時間內也無法過來。
現在張遼麾下的兵馬就只有青州兵、徐州兵以及青州的屯田軍了。
這三支兵馬經過數次戰事的折損,此時只剩下了一萬八千人左右。
濮陽不僅是渡口,也是東郡的郡治,城池高深。
一萬八千兵馬對上一座擁有一萬守軍的郡治,并沒有什么優勢。
況且他們撤軍是為了回去救老家,而不是為了攻打兗州的城池。
至于從其他地方繞路?
那就更不行了。
從版圖上看,兗州是有不止一郡與青州接壤,但除去東郡以外,其余的泰山、濟北等郡國,與青州中間還隔了個泰山山脈。
泰山山路險阻難行,若只是幾個斥候,走此小道傳遞消息,倒還可以。
大軍行進,根本沒有這個條件。
非要繞路的話,就只能繞著泰山山脈走一圈,從徐州的瑯琊國入北海,然后再去支援平原。
這樣一來,原本四百余里的路程,將會增加至一千余里!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倒也罷了。
麴義與王肱分屬兩家,二人之間肯定沒有什么配合,戰術上的操作空間還是有的。
最讓張遼和荀攸頭疼的是,大軍的軍心的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徐州兵。
這些徐州兵本就是陶謙麾下,他們是奉了陶謙的將令,才來張新這邊協助討董的。
現在董討完了,你們青州的事情,關我們徐州人什么事?
聽于禁說,這段時間徐州兵一直嚷嚷著想要回家。
臧霸等人的心思也浮動了起來,一直暗中聯絡著原本屬于他們麾下的那些將校。
張遼不得已,只能撥了一些青州兵給于禁,讓他看好徐州兵。
可青州兵的軍心也不容樂觀。
老巢被襲,家人生死未卜。
回軍救援,卻又頓兵城下。
最近還老有流言說張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