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秀才唐清野心勃勃的參加鄉試,打算一舉考中舉人,獲得授官資格的時候,他開始碰壁了。
第一次鄉試,不中。
第二次鄉試,不中。
第三次鄉試,還是不中!
鄉試三年一次,三次不中,意味著唐清蹉跎了九年。
最開始落榜的時候,唐清還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學識不夠淵博,后來他才反應過來,他之所以考不中,并非因為他學識不行,而是因為……
他沒有背景!
鄉試是有主考官的,而主考官,往往出自世家大族,作為世家大族出身的主考官,自然會更加偏向他們的族中子弟。
似唐清這等富農出身的秀才,在世家大族的眼中跟泥腿子沒什么區別,自然不可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睞。
這才是唐清屢屢落榜的原因。
意識到這一點的唐清頓時心灰意冷,再也不復曾經的意氣風發。
年僅20歲便有了秀才功名的他,本以為自己可以通過科舉改變自身命運的,可現實往往就是如此的殘酷,他有讀書的天賦,也有鉆研的刻苦精神,但他普普通通的出身,卻成為了他致命的缺點。
沒有良好背景的他,永遠不可能得到舉人功名,更不可能當上官。
心灰意冷的唐清徹底放棄了科舉,回到家中的他選擇了與父母一起務農,在務農之余,唐清也沒有放棄讀書,每當閑下來的時候,唐清都會拿出書籍,豐富自己的學識。
而回到家中務農的唐清,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
“喲,這不是唐秀才嗎?還沒當上官呢?”
“唐秀才,什么時候考上舉人啊?”
“唐秀才,以后當了官可不要忘了俺們這些父老鄉親哦!”
“……”
左鄰右舍的這些話,有些是嘲笑唐清,有些則是善意的調侃。
但無論是嘲笑還是調侃,唐清都不以為意,只因為他心里清楚,他考不上舉人,從來都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因為官場腐敗,容不得自己這樣的寒門學子!
因此,即便左鄰右舍的嘲笑聲再刺耳,唐清也只是淡淡一笑,不甚在意。
只是……
每逢深夜躺在床上的時候,唐清還是忍不住會有些難過。
讀書幾十年,為的便是考上功名,當官治理一方,只可惜……腐敗的官場、昏暗的世道,沒有給他這樣的寒門學子留下絲毫的上升途徑。
這一年,唐清已經三十歲了,三十歲的他可以說是一事無成的代表,胸中雖有抱負,但卻沒有實現抱負的機會,只能宛如老農一般,與父母親埋首在田畝之間,照料著莊稼。
這一照料,便是十年時間過去了。
四十歲的唐清,因為從未放棄過讀書的關系,他的學識愈發淵博,而他種田的本事,也越來越老練。
讀書人與老農這兩個身份,完全的融合在了唐清的身上,四十歲的他,既有豐富的種田經驗,又有淵博的學識,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了。
然而,也就在這一年,唐清迎來了改變他人生的機遇。
唐清四十歲的這一年,因為寒災以及朝廷屢屢加稅的原因,涼州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造反運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