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經常能夠聽到一句話,中國通史一百篇,其中三國兩篇,諸葛亮獨占一篇】
【但殊不知雍正獨占了兩篇!】
【朱棣獨占了三篇!】
漢武帝:“???”
“朕呢!”
“朕占了幾篇?”
劉徹聽到這里下意識就想知道這什么中國通史里面有沒有他。
各朝許多人也是心神一蕩,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如果說上別的什么榜單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但用中國通史作為名頭,能在這里面占據一席之地肯定是天大的好事了。
許多人此刻都忍不住在想,這里面會不會有他們呢?
做出什么樣的功績才能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呢?
永樂年間。
“朕占了三篇?!”
“哈哈哈哈哈!”
“有眼光!好后人啊!”
朱棣臉上難以抑制的帶上了狂喜,隨后挺了挺胸膛志得意滿的看向了群臣。
天可憐見啊!
他朱棣這輩子沒白活!
他做到了,他沒有給他爹丟臉!
就連諸葛武侯也只是在里面占了一篇,他有三篇!
這是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多說了吧!
【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雍正的改革究竟做了些什么,他的一系列改革對于封建王朝來說,絕對是一記軒然大波!】
【首先是軍機處!】
【雍正七年(1729年),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軍務,后改為常設“軍機處”,由皇帝直接挑選親信大臣(如怡親王胤祥、張廷玉等)入值,負責起草詔令、處理奏章、謀劃軍政】
【軍機處無正式衙署、無定員,完全聽命于皇帝,跪受筆錄、上傳下達,軍機處的建立也標志著封建皇權到達了歷史頂峰】
【我們將軍機處的外衣剝開,去深看里面的內核就能發現,這其實就是披著內閣外衣的司禮監】
【只不過這個司禮監的組成人員是宮外皇帝的親信人員,管的是軍政事物】
各時空的帝王們也在認真思考著這個制度。
對于皇帝而言,如何加強自已手中的權力是他們一輩子都在研究的事情。
內閣、軍機處這些玩意聽起來都很好用,但卻并不符合他們各自的情況。
就比如丞相、宰相這一關怎么過?
作為接任守成之君的皇帝,誰能夠動的了宰相這個職位?
也就唯有像朱元璋這樣自已殺出來的開國皇帝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出來。
【而軍機處又要配套的密折轉奏制度進行使用】
【密折制度在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使用,但僅限于少數親信,這些親信可以直接給皇帝上奏,如果說過去上奏需要逐級上發,并且逐級留副本,交由眾多官員一起討論奏報】
【那么密奏制度就變成了皇帝和心腹們直接發微信了】
【誰也不知道你在密奏里面跟皇帝說了些什么東西,又是誰跟皇帝說的】
【密奏不但提高了官員的上奏效率和上奏速度,也極大拓寬了皇帝的信息來源】
【群臣們無從知曉皇帝到底掌握了什么信息,又或者誰在私底下其實告了他們一狀】
【密奏制度使皇帝掌握了最大的不對稱,即信息不對稱,誰也不知道皇帝對于官員們了解到了什么地步,他們上報的消息如果隱瞞,皇帝是不是早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這就讓百官在上報的時候大部分只敢老實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