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
“狂妄!”
“英吉利人何等的狂妄,竟然只派區區4000人就想攻打朕的大清?!”
“朕看他們也是想瞎了心!”
“一群不通人性的番邦畜生,朕要活剮了他們!”
“來人啊,傳朕的命令全力搜捕我大清境內的英吉利人,朕倒是要看看他們有多厲害!”
“狗屁的工業革命,還翻了天了,有本事在跟朕活著的時候試試看!”
乾隆聽到這里怒不可遏。
英國人對清宣戰他不生氣,他氣的是英國人竟然如此狂妄,竟然只派4000人過來。
區區4000人!
他大清的百萬軍隊,他的八旗子弟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們!
就算他死了,可也不過四十年。后。
這一仗絕不可能輸!
各時空許多人的想法其實跟康熙一樣,就算滿清再拉垮,那也是一個龐然大物,無論如何也不是區區4000人就能打下來的。
這場戰爭估計還有其他的說法,不會很快結束。
【面對英軍的進攻,林則徐在廣州早有防備,他加固了虎門的炮臺,招募水勇,整頓水師,就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可不曾想英國人根本就不跟林則徐在廣州糾纏,而是沿著水路北上,目標直指滿清京畿附近,逼迫清廷妥協】
【英軍的策略十分有效,一路北上攻陷了定海,直逼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
【朝堂上的道光帝收到消息時驚恐萬分,唯恐京城有失,以琦善、穆彰阿為首的主和派也趁機攻訐林則徐,批評其“禁煙過激”,主張撫夷】
【禁煙有功的林則徐被當做犧牲品丟了出去,道光帝下令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與英方“議撫”】
“無知小兒!”
“你看看你的好兒子!”
乾隆奮力一腳踢在了颙琰身上,整個人怒不可遏。
“他在怕什么?不就是到了天津嗎?”
“就憑四千人還能打下北京城不成?”
“洋人的船炮厲害,在海上好使,上了岸難不成還能覆滅大清不成?”
“朕的老臉都要被他丟光了!”
“你給我回去下罪已詔吧!”
颙琰滿臉無辜的指了指自已,“我下罪已詔?”
不是,跟我有什么關系啊,那不也是皇阿瑪您的后人嗎?
【在談判中英方提出苛刻條件,割讓香港島、賠償鴉片損失、開放通商口岸等】
【面對這樣苛刻的條件道光帝終歸還是要點臉的,沒有同意,于是戰爭進入到第二個階段】
【面對英軍的進攻滿清屢戰屢敗,暴露出各個方面的問題,1841年英軍攻占香港島,1842年攻陷吳淞、鎮江,兵臨南京城下】
【在此戰爭階段,治水有功的林則徐被一紙調令被調往了伊犁】
【在離開之際林則徐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天幕前許多有識之士默默念叨著這句話贊嘆不已。
何等堅定報國信念。
我輩讀書人當以此為人生準則啊!
如此忠心耿耿有能為的大臣竟然得不到重用,滿清藥丸啊!
【而林則徐的好友王鼎揮淚送別林則徐后回到了京城繼續抗爭,1842年6月,清軍接連敗退,王鼎請求道光帝重新啟用林則徐,不要批準喪權辱國的條約】
【廷諫哭諫無果后,王鼎在6月3日,虎門硝煙開始3周年這天懷揣遺疏,毅然自縊,以尸諫回天聽,然這份遺疏竟從未送到道光帝的手中】
【道光只知王鼎暴病而亡!】
滿清道光年間。
王鼎聽聞至此慘然一笑。
他想不到自已用生命寫出的奏疏竟然連送都沒送到皇帝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