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學院派的大學生作品,越喜歡在拍攝過程中摳細節。
沒辦法。
老師就是這么教的呀,總不能不聽老師話吧?
越軸之中的“軸”,指的是軸線。
這條軸線不是在鏡頭里,其實是在觀眾的心里。
用最簡單、大家都能聽懂的話來舉例……
拍攝一場男女兩人吃飯聊天的戲。
鏡頭里:
男人——(桌子)——女人
男人在畫面的左邊。
女人在畫面的右邊。
兩人之間就存在著左右分明的軸線。
這場戲中,若是鏡頭要切換到男人的正臉。
男人的正臉也一定會出現在畫面左邊!
女人的虛影則是一定會出現在畫面的右邊!
保持左右關系位置不變。
也就是保持觀眾心中的這條“軸線”沒有被打破。
若是突然位置換了,就是越軸,或者叫跳軸。
林羽上學剛學攝像課的時候,對此十分不屑。
心里總是想……
我打破了能怎么樣呢?
我就反復越軸了,又能怎么樣呢?
我拍出來的東西就不能看了?
經過多次課上公開播放的拷打,林羽當年才悟了。
能怎么樣?
確實不會死。
就是沒內味!
像是糖醋里脊里沒放醋,包子里沒放餡兒一樣。
這條軸線在一場戲里,是不是永遠不能被打破?
其實也不是。
又很多種合理變化軸線的方法。
比如引入第三個人,或者切一個空鏡頭,切一個東西的特寫等等。
還有的導演喜歡專門用越軸的方式,來強調人物內心的變化。
人物要發怒的時候,人物撒彌天大謊的時候,人物心里開始變質的時候……巴拉巴拉一大堆。
那為什么學生要嚴格遵循不能越軸的標準?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不然呢?
你要給攝像課的老師看什么?
看你影帝級別的演技?
寧就是個學生!
看你無敵后期的特效?
寧就是個手殘的學生!
看你氛圍感十足的道具、妝造、置景?
寧就是個手殘的窮學生!
除了能讓老師夸夸你的軸線把握的很好,遠全中近特鏡頭接的不錯。
還能看你什么呢!
像林羽他們組這樣的草臺班子,已經算是超豪華學生組了!
起碼各個位置上,都有同學能站出來盯著。
還能夠有辦法拉來群眾演員,和挑選主要演員。
大部分學生組,還想挑?
演員能湊夠人數,拍出來的東西能湊夠時長,已經算是萬幸。
根本沒資格談什么條件好與壞!
林羽有機會看著王彪再演一遍,真覺得他們組握了一把的炸彈。
彪哥演技真強啊!
林羽可是看過原版電影的人,竟然絲毫不覺得出戲。
可見。
王彪的演技有多贊。
不止林羽一個人這么覺得,現場的其他學生們也是如此。
“咔!”
“非常好,一條過!”
“王老師,接下來要辛苦了,因為我們要拍一遍完成的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