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暖洋洋的感覺。
戒律院首座和一眾長老已經離去,天心寺的核心弟子觀禮過后,也各復歸位。
剩下的便是他們新入寺的相互寒暄。
沈翊一邊面帶微笑,與眾位師兄弟們互道佛號,適應新的身份,思緒不禁飄飛至……
半個月前。
沈翊從京畿離開,一路南下至中郡。
路遇饑荒,流民逃難。
沈翊便跟著流民一路往南。
流民說聽聞天心寺有善堂施粥,救濟百姓之舉,想要一起前往天心寺討生活。
沈翊一聽,那敢情好。
他便化身流民,經歷數日顛沛流離,來到天心寺的山腳。
舉目望去,和尚不見幾個。
竟皆是流民搭建的棚子。
一眾人茫然無措之時,便有和尚施施然快步走來,這是天心寺的和尚。
他會對新來的流民做好登記。
然后分配住宿的棚屋。
每日還會分配菜粥和饅頭。
只不過小師傅愁眉苦臉的。
因為涌入的難民越來越多,寺里的人手不夠了,糧食也不夠了。
難民們一多。
也愈發不好管理。
個中刁民更是害蟲一般。
胡攪蠻纏,攪的難民們叫苦連天,也讓寺里的師傅們頭痛不已。
不過沈翊來了。
他先花了兩天熟悉整個難民營里的生活,而后便是主動幫著天心寺的和尚師傅派粥。
更是主動承擔擔水,砍柴的粗活。
很快便和天心寺的小師傅混熟了。
然后他便建議可以讓流民們在師傅們帶領勞作,挑水,砍柴、種菜和維護秩序。
參與勞作的流民每日可以多派一碗粥食,蓄意搗亂,或者好吃懶做者,每日只給一碗粥即可。
如此一來,秩序果然向好。
和尚們紛紛稱贊沈翊機敏。
只不過天心寺雖是江湖大宗,但是供養如此多的流民,也撐不到他們種的菜長成。
沈翊又建議道:
“災年之下,雖然窮人揭不開鍋,但富人定是余糧眾多。”
和尚們聞言連連搖頭。
“咱們是正經寺廟,可不興劫富濟貧。”
沈翊微微一笑:
“不用師傅們動手,天心寺乃天下第一佛宗,佛祖在此證道,菩薩坐鎮到場。”
“參佛求愿,心誠則靈。”
師傅們狐疑。
“咱們也不興騙人啊。”
沈翊笑著道:
“這不是騙人,這是廣告。”
哈,那啥是廣告?
他帶了幾個流民到周邊鄉縣宣傳,捐贈越多,心越誠,在佛祖菩薩那兒的掛名就越亮。
心愿越容易實現。
翌日。
滿郡豪紳趨之若鶩,奔赴天心寺。
自此,沈翊之名。
名動天心。
哦不,他現在叫陳樓。
借著流民的機遇,沈翊不疾不徐地在天心寺刷了半個月的好感。
終于,不經意間提出想要入寺修行。
這個要求并不罕見。
甚至,天心山下的流民里,十個有九個想入寺當和尚,因為有飯吃,還能吃飽。
奈何,天心寺此時收徒更趨嚴謹。
嚴防魚目混珠之輩。
不過沈翊表現出來的機敏和向佛之心虔誠,還是打動了主持方丈,僅僅半個月的考察。
便準予將他收入門庭。
先從一個雜役院的小沙彌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沈翊已然踏出了第一步,現在他的法號叫做……
忘塵。
“忘塵,忘塵……”
“聽說外面出大事了咯,快來看看熱鬧。”
一個濃眉大眼,長相稚嫩的小和尚,興沖沖地朝著沈翊跑來。
這是雜役院的忘憂小和尚。
沈翊和他在流民棚的時候就廝混熟悉,經常給他講一路上道聽途說的江湖軼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