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
a市,這座在末世后第三年得到新生的城市,這座被人們稱為“新時代之城”的龐大都市群,正從沉睡中蘇醒,煥發出蓬勃的朝氣。
自陸明收復這座城市至今,已經六個月。
如今的a市,已經是一座由自適應、自修復納米材料,以及多功能塞星科技共同構筑的超級城市——天軌連城(railignisconvergence)。
這里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師”或“工程師”,城市本身是一個以天為單位生長、以小時為單位呼吸的有機體。
自生長建筑與軌道交通組成了它的肌理與骨骼,而在這里生活的超過二十萬市民,以及八十七萬臺民用人形機械單元,共同構成了它的神經與血液。
雖然,當下的人口密度,完全無法填充巨大的城市群,但全市都已經被歸入市政廳的人工智能陣列管理,做好了囊括地上、地下以及高層空間,滿足一千萬人以上人口舒適生活的規劃。
目前,城市中現有人口仍然相對聚居,絕大多數都居住在以新市政廳“圣白花園”為中心的中央城區。
這片城區承載了未來給大多數地表城市“打樣”的重任,已經超越了舊時代人類能理解的未來城市發展水平。
生活方面,城市中的所有基礎設施,全都24小時營業——市民除工作日的四到六小時工作外,均由民用機械單接替,無論是食物還是日用品,都能夠保持充足連續的供應;
功能方面,城市里的建筑不但堅固,還可以小范圍調整位置,隨時適應變化的城市規劃——它們可以在市民撤出后開始變形,改變結構,甚至與其他建筑組合;
交通方面,普通市民不再需要“汽車”做為出行工具,天軌連城擁有自生長型軌道交通系統,“鋼鐵獸道”:
這是一張會思考的軌道網絡,其上奔跑著時速200公里的軌道交通車,軌道采用塞星科技制成,可以瞬間生長和隱沒,根據時間和人流數據自主增生或收縮,在步道上方,以及建筑之間飛速穿梭;
高峰時段,軌道的主干道會像藤蔓般裂變出臨時支線;深夜則縮回到休眠狀態,由民用機械單元進行檢修;
那些奔跑在軌道上的公交軌道車,與每一位市民的民用機械單元相連,當乘客前往站點,最近的車廂便會主動前往車站,并在過程中連接成車廂,
車廂中是類似飛機頭等艙的寬敞座艙,車輛表面遍布能量接收板,用于收集聚變電廠遠程傳輸的能量,它們在白天按需馳騁,夜晚則在全城低速巡航,等待有需要的市民呼喚。
這些自動生長的軌道與建筑,便是“天軌連城”這個名字的由來。
但在民間,對于這座已經徹底改頭換面的新城,人們流傳著另一個更具傳說色彩的名字——
新魔像城。
無論是天軌連城的市民,還是從其他堡壘來到這里的人,都會如此稱呼這座城市,因為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套由人類與民用機械單元組成的,嶄新的城市生態。
每一個在堡壘都市生活的市民,不限出身與經濟狀況,都會被市政廳配發一臺多功能民用機械單元——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經過幾個月的摸索,人們已經完全適應、接納并欣喜于這些民用智能機械的存在,而市政廳則每月,甚至每周對這些機械體進行升級和改造,以更加貼合人類的需求——
比如,在完成全民單元配發的第二個月,市政廳就對這些民用機械單元的一項根本性特征進行了大改:
去人形化。
事實證明,人形除了具有情感和陪伴價值,實用價值完全不夠。它做每一項工作,都有更加適合的形態。譬如清晨,這些機械單元完全可以一邊煎蛋,一邊用咖啡因霧氣喚醒沉睡的市民——即使它長得像個垃圾桶也完全沒影響。
據說,那位將軍曾就此在市政廳例會上主動檢討,親自去掉了原本的“民用人形機械單元”里的人形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