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這個宇宙也有——并非所有文明都由個體組成,有些文明只有一個個體,有些只有數個。
“而這些能用肉身抗衡隕石,甚至直面超新星爆發的生物,無一例外選擇了封閉自己,長期沉睡,或去除意識,成為純粹的野獸或絕對生物。
“對它們而言,發展與繁榮是全無意義的,甚至存在與否,都不重要。
“面對宇宙,它們選擇埋頭做了鴕鳥。”
陸明點了點頭,轉身面向會議桌:
“而這,也是為什么我一面將人類推上宇宙之路,同時又反復強調‘人類’這個核心概念的原因——
“人類必須強大,
“但人類不能孤獨。”
少年上前兩步,指點了一下會議桌。
磁流體桌面瞬間凸出一個小針尖,光芒從中射出,在空中打出一個立體全息體系。
海睿明凝視著那圖像中的存在。
他知道那是什么,陸明曾給他講述過。
但無論看多少次,他都會覺得震撼。
那是一個多足物體,按照全息圖比例尺顯示,大概高四米,長八米。
乍一看,那仿佛一只巨大的水熊蟲,但它的肢體更加修長,結構更加緊實,甚至有些健碩。
它有明顯的機甲特征,有十個長短不一的肢體,中間的六肢具有鮮明的步行、攀爬甚至格斗用途,粗壯巨大,尾部為金屬結構;剩余的兩對肢體十分精密,明顯用于高精度作業。
它的外裝甲并不棱角分明,而是有弧度的,類似昆蟲的外骨骼,其上標注著各種文字——
納米涂層、多功能復合皮質裝甲、超合金層、隔溫抗壓層、增強結構、流體減震及動能吸收模塊、主動防御系統、兩用無人機陣列、仿生蜂群、汲能設備、礦物轉換模塊、太空橋模塊等。
它的全息圖是透視的,因此海睿明可以看到這個物體內部構造——
這個東西的中央,一個人仰躺在類似機師椅的巨大座椅中,腦袋被連接線纜的巨大密封頭盔吞沒,全身覆蓋類似外骨骼般的大量精密機械結構,身體浸泡在維生溶液里,標注為“意識剝離型多功能維生艙”。
這副軀體中還有不少折疊起來的部分,標注著“種子庫”、“工作模塊”、“主備用輔助決策單元”、“特化型變形齒輪”、“聚變爐”、“無工質引擎核心”等等。
整體上看,它仿佛一只多足的機械猛虎,或充滿威脅性的鋼鐵巨蟲,又像是一個身披重甲的作戰單位。
海睿明知道,這個東西還有變形功能——它可以根據需要,變形成接近人形的重型作戰單位,工程作業單位,還可以變形成飛船、潛艇、地面載具,甚至變成建筑的一部分,還可以單兵離開和突入大氣層……
但它不是機甲,不完全是。
機甲,說到底只是一種載具,駕駛員并不能長時間睡在里面,更別提吃喝拉撒。
但這東西,它是人類的第二層皮膚,第二具軀殼,甚至第二個子宮,其設計思路,便是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在最嚴酷的外部環境中,一個人可在其中度過完整的一生,從生到死都不必出來。
它是戰甲,是房屋,是微型生態圈,更是人類橫渡星海時的肉身。
它是“民用輔助機械單元”、“軍用機甲”、人類,這三個概念的統合體,是人類科技與塞星科技的至高結晶,是地球文明史上技術含量最高的東西。
它還沒有被正式命名,而陸明將其稱為——“新生”。
在他的設想中,這便是宇宙時代人類的模樣。
“新生”的驗證機還在不斷迭代,尚未實裝,也沒有對外公開。
在陸明看來,它只是個雛形,是驗證思路的試作型,是人類“啟航時代”的小木筏。
它的存在,會逐漸開放給孩子們,學生們,并讓他們嘗試在地球大氣層內和地心使用。
但少年曾說過,這東西只用來驗證思路的,他對它并不太滿意。
這還不夠。
他相信,未來,人類會在它的基礎上,設計出更加強大,更加多樣,更加個性化,甚至概念完全迥異的“身軀”。
海睿明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對于一個駕駛過雷翼王那樣的怪物,乘坐過外星人的泰坦巨艦,甚至自己造了一艘的人來說,這種小東西太不夠看了。
但陸明也說過,這個粗糙的雛形,是人類在宇宙時代發出的第一聲真正的啼鳴。
下一代人完全適應它的時候,便是宇宙對脆弱的人類敞開懷抱的時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