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河沒有任何目的的在滬市的街頭轉悠著,反正他也沒有事,就是純粹的想見識見識這個年代滬市的風采。
外灘作為滬市的標志性景觀,沿線矗立著市府大樓(原匯豐銀行)、海關大樓等歷史建筑,也讓易中河看到了跟后世不一樣的外灘感覺。
作為一個后世過來的人,見識過后世外灘的繁華,對于現在的這些場景也是看個稀奇。
不知不覺易中河就逛了一上午。
早上也沒有吃飯,所以這會易中河也餓了,就想著找飯轍。
現在可沒有以后方便,到處都是飯店,這會只有國營飯店在營業。
即使有一些偷摸營業的私人飯店,也不是易中河這個外地人能找到的。
雖然昨天易中河跟李懷德說滬市的本幫菜不好吃,那也是針對于食堂的伙食來說。
真正飯莊里的本幫菜,濃油赤醬,吃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易中河很快就找到一個國營飯店,飯店不大,估摸著可能是公私合營的產物。
1959年處于特殊時期,全國面臨物資匱乏的狀況,滬市雖然屬于大城市但也不例外。
食材供應整體較為緊張,肉類、新鮮蔬菜和水產品等的供應量有限。
國營飯店在食材采購上受到嚴格的計劃調配,導致可選擇的食材種類相對較少。
像豬肉、鮮魚等在市場上供應不足,飯店難以大量獲取,在這種小的國營飯店中,沒有專門的采購員,沒有專門的供貨渠道,只能按照分配的份額進行采購和使用。
所以能夠讓易中河遠的菜品也不多,只有那么寥寥幾個菜。
不過盡管食材受限,但滬市的國營飯店還是努力保留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和傳統風味的菜品。
本幫菜以濃油赤醬為特點,像紅燒肉、油爆蝦、紅燒劃水等經典菜肴在國營飯店的菜單上仍能看到。
不過,由于食材供應的不穩定,這些菜品的制作可能無法達到以往的標準和規模。
特別是紅燒肉,在這個年代,七肥三瘦的紅燒肉,可是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今天就沒有。
不過易中河對紅燒肉本來的感覺也就這么回事,相對于紅燒肉,易中河更想嘗嘗滬市的其他菜品。
雖然這個國營飯店里沒有紅燒肉,但是像油爆蝦,紅燒劃水和腌篤鮮都有。
而且還有為了應對食材短缺的問題,國營飯店的廚師們發揮智慧,開發出一些創新菜品。
他們利用有限的食材進行搭配和組合,制作出既符合大眾口味又能充分利用資源的菜肴。
例如,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類,制作出素雞、素鴨等仿葷菜品,
將一些邊角料食材進行加工,做成別具風味的小菜。
所以易中河點了一個腌篤鮮,一個紅燒劃水,一個素鴨,一個素雞。
主食就是雜糧米飯,這對易中河這個北方人來說,除了主食有點不太友好以外,其他的還是比較滿意的。
易中河付好錢和票據以后,就在出餐口等著端飯菜。
這個國營飯店不大,吃飯的人也不多,有人見易中河一個人點了四個菜,也是投來了異樣的目光。
易中河倒也不在意,在這物資匱乏的年代,能點四個菜確實有些扎眼。
有人搭話,易中河笑著解釋,自己是京城過來的,想品嘗品嘗滬市的美食,而且還想跟同事帶點回去嘗嘗。
易中河又拍了拍隨身的包,傳出飯盒相撞的聲音。
飯店里的其他人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外地的同志,所以飯店里的人也報以善意的微笑。
不一會兒,飯菜陸續端了上來。
腌篤鮮湯色奶白,咸鮮入味,春筍的清甜和咸肉的醇厚完美融合。
紅燒劃水色澤紅亮,魚肉鮮嫩,醬汁濃郁。
素鴨口感緊實,豆香十足,仿葷的味道還真有幾分像鴨肉。
單論飯菜的味道來說,雖然這個年代沒有這么多的調料,但是同樣沒有這么多的科技與狠活,所以味道比后世易中河吃過的更好。
易中河吃的很過癮,而且想著李懷德給自己的票據,晚上還要跟李懷德一起喝酒,干脆把四個菜又打包了一份。
反正李懷德給的票據也多,畢竟吃獨食不是啥好習慣。
國營飯店的人經過剛才的聊天也知道易中河是外地人,想讓同事也品嘗一下滬市的美食,所以也沒說什么,而且還把菜的份量多給了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