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魏西說起了正事,“這些無用功做完,后面的記載倒還清晰。”
“平江裂土,或有民餒,墜其中……”
“旱至九月,赤地千里。鑿深井千,不見滴液。民徙……弱……幼亡于途……爭食。”
讀到這兒,魏秦兩人都沉默了,倒不是沒見過類似的慘狀,只是和印象里事相互印證,反而真實的讓人無言以對。
魏西把回憶甩在腦后,用尾巴拂去碎裂的珊瑚。
“十月,遇民于野,聞倒廟事……得教于……心不忍……遂往平江。”
“途見心哀,民苦甚己。遂……發,得見……”
“得見什么?”
“沒有了,就到這里,”魏西揮舞著自己的尾巴,“后面全被摳下去了。”
“欲蓋彌彰,”秦楓的眼神變得銳利,“悠悠歲月,若是損毀了一些倒是正常;大段文字被摳下去,顯然是有人做了手腳。”
魏西點頭稱是,旋即補充道“還有一點,是誰摳掉的這些文字?”
魏西心中慢慢梳理起變成蛇身后見到的信息。
按常理推斷,被珊瑚覆蓋的刻字應該早于珊瑚上的刻字。
假如用“甲”指代文縐縐的刻字,用“乙”指代珊瑚上的刻字。那么不難得出,創造甲的人抵達此地的時間早于后者,即創造乙的人很有可能見過甲。
既然如此,需要魏西做出判斷的有兩件事一是乙的存在是否為了掩蓋甲;二是創造乙的人是否相信了甲記載的信息。
一如既往,魏西迅速做出了推斷。從刻字的表述,甲更像是個人的筆記,中間充斥了不少記錄者的情感;而乙更像是大型活動的全程記錄,屬于總結總結就能寫折子往上遞的程度。
僅從魏西獲得的信息來看,后者的目的更為明確,就是為了死水城而來。
像魏西這種時不時撒點小謊的人,很清楚體量大的瞎話頗為難編。
因此,魏西傾向珊瑚上的刻字不大可能是為了掩蓋甲亂編出來的東西。
畢竟換成魏西,她大可以把石壁砸了,一個字都不剩的那種。
順嘴一提,方才魏西偷偷丟了幾團靈力到石壁上,但這些靈力就像泥牛入海,半點作用都沒有。不得已,她只能放棄暴力求生的選項。
但魏西卻在第二件事上犯了難,原因在于她根本不知道在珊瑚上刻字的勢力下場如何
如果他們失敗了,可能是因為不重視甲,也可能是因為輕信了甲;如果他們成功了,可能是相信了甲,也可能是把甲當成了空氣。
甚至還有一種可能,魏西撇了一眼尾巴光彩不再的圓環,這玩意才是讓甲暴露出來的關鍵。
總之,魏西無力做出準確的判斷,腦子亂成了一團漿糊。
“平江,”看著面露難色的魏西,秦楓突然道“這地方你聽說過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