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明白您的委屈,”幕僚嘆了口氣,
“在野黨和媒體罵您是‘歐盟的走狗’,但我們知道,您才是真正在為不列顛的未來負責。
可……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民眾相信什么。”
在野黨和媒體正在給她扣帽子,把她描繪成一個出賣國家利益的叛徒。
可她能怎么辦?
真按他們說的干,那就是打開了通往地獄的大門。
可笑的是,她恰恰是在收拾爛攤子,在懸崖邊上,試圖把整個國家拉回來。
“就算我談妥了,他們也會換個角度挑刺,說我出賣國家利益,對吧?”
“是的,他們會說您喪權辱國。”
“那我要是真硬氣一把,搞了‘硬脫歐’呢?”
“那您,可能會成為大英帝國有史以來最臭名昭著的首相。”
“媽的——”特蕾莎爆出一聲苦澀的粗口,癱坐在椅子上,
“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坐上這個該死的位置……”
從脫歐公投通過的那一刻起,下一任首相的寶座,就注定是一杯盛滿了毒酒的圣杯。
而她,明知是毒,卻親手端起了它,怨不得別人。
“而且,這次談判延誤,法國那邊要負很大責任。
雖然現在局勢有所緩和,但之前法國的示威游行鬧得太兇,以至于法國代表根本沒法坐到談判桌前。”
在歐盟這個大家庭里,英、法、德是三駕馬車。
如今英國要單飛,法德理應扛起大旗。
可作為核心之一的法國,卻被內部的暴動搞得一片狼藉,總統克馬龍焦頭爛額,哪還有工夫管英國這點破事。
這直接導致了談判的停滯。
而在野黨明知內情,卻依舊將所有炮火都傾瀉到了特蕾莎首相身上。
“現在他們能來了吧?”
“是的。克馬龍總統已經舉了白旗,向那些在背后施壓的海外資本投降了。
隨著他宣布撤銷‘數字稅’,那些火上澆油的抗議活動也自然平息了。”
這事兒,有點蹊蹺。
“等等,你是說,法國的抗議活動,是海外資本在背后操弄的?”
“不能說是他們直接組織的……但通過社交網絡,將示威規模無限放大,卻是事實。
法國政府認為,這是某些跨國公司為了逼迫他們撤銷‘數字稅’,而采取的卑劣手段。”
特蕾莎恍然大悟。
她就說嘛,那位鼻孔朝天的克馬龍總統,怎么突然就慫了。
原來是被人從背后捅了刀子,而且這一刀,他根本扛不住。
“法國人也真夠窩囊的,區區幾家公司,就能把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攪得天翻地覆。”
“首相閣下,此事絕不能掉以輕心,”另一位幕僚神情嚴肅地插話,
“這證明了一件事:誰掌握了社交媒體,誰就能操縱輿論,煽動民眾。
這件事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沒錯,首相閣下,”先前的幕僚補充道,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這次法國暴動背后真正的核心:
一家名為‘方幻’的東方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