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一一點頭,就連馮歸也難得的過來說了一句,“達到預期,就送給你一個禮物。”
聞言,陳延笑了。
“先生說話算話,到時候我可以自己選一樣嗎?”
馮先生手里好東西可不少,比如,孤本,又比如名家字畫,還比如,古董花瓶,這些他都感興趣。
“財迷樣兒,自然,任由你選一樣。”馮歸看著眼前小子那明顯的笑容,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
早就知道,這小子在打他安歇寶貝的主意。
“嘿嘿,下晌見,先生。”
說罷,陳延和自家老爹和爺爺告了別,朝門口排隊的地方走去。
董明等人也都接受了家中的囑咐,現在正排著隊等候入場呢。
對于兒子和馮老的話,陳老三心中疑惑不已,與同樣滿臉問號的親爹面面相覷。
……
院試第二場考試復試通常不需要重新排號舍,但依舊需要重新唱保。
陳延等人經過唱保等一系列流程總算是成功入場。
來到自己昨日的號舍,陳延開始將油布搭上,固定住。
不管下不下雨吧,給弄好確實比較安心一些。
很快,復試的試卷發放下來了。
陳延照舊看了看題目。
復試考《四書》文一篇,策問一道,五言八韻詩一首。
陳延看了看,嗯,和以前的復試考得是一樣的。
《四書》文和五言八韻詩不說,都是大同小異。
只是,這次考的策問的題目也算是算術題了。
看來這科舉改革真的要將算數一道的比重增加了。
策問的題目是:某地鹽引每引定價二百五十貫,鹽商購引后,每引鹽可獲利一百貫。鹽引需以銀兌換,市間銀錢比價為一兩銀換一貫二百五十文。若某鹽商欲購四十引,需銀幾何?扣除成本后實際獲利折合銅錢多少貫?(結果保留整數)
這對陳延來說很簡單了。
他先是做了他認為最簡單不過的策問,其次做《四書》文,最后再做五言八韻詩。
他思考了一番,開始下筆。
依舊用草紙先寫下答案,后面再挪到考卷上。
陳延先用自己現代的算法將答案算出來,而后再用現在科舉考試的方式重新寫一遍。
“今欲購鹽引四十引,每引定價二百五十貫,一貫為千文。以籌算之法,當以四十乘二百五十,得一萬,復以萬乘千,遂得銅錢千萬文。又知市間銀錢之兌,一兩銀易錢一千二百五十文。欲將銅錢折銀……”
……
考場內,眾考生看到策問題的時候,除開對算數一道有些興趣的,其余人心中不知已經咒罵了多少遍出題者。
尤其是那些偏好文學類,不喜算數的考生,現在只覺得自己頭都大了。
紀溢之這樣對算數一道略有研究的人,這會兒也覺得有些難度了。
這道題目難度屬于中等偏上。
從運算復雜度來看,它涉及多步乘除運算,如鹽引總價計算、銀錢換算等,需要考生熟練掌握籌算方法,具備扎實的計算功底,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錯。
但思考一會兒,對于他來說,勉強還能做。
而董明和趙百川兩人看到策問題目的時候,整個人都有些傻了。
這想到今兒個復試應該又會有算術題,兩人還暗自高興了一會兒。
現在嘛,這個題目未免有些難度了。
兩人苦著臉皺眉深思。
被難倒的人不算少,但絕大部分還算是游刃有余,畢竟到底是從眾多考生中拼殺出來的。
……
從太陽初升到日落西斜。
陳延滿意的看著書案上寫得整整齊齊的字跡。
接著又檢查了兩遍,確認沒什么問題后,才懶懶的趴著等待考試結束。
……
期間等待的時間是漫長而無聊的,陳延東看看西看看,見大家都在奮筆疾書,便也小心的不發出別的噪音來打擾旁人。
不知過了多久,陳延終于聽到了那聲天籟之音。
“考試已畢,待收完考卷,諸生便有序離場,三日后于府衙門前觀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