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的前兩日,陳延已經將帶回來的紅薯全部拿去臨川縣一處郊外的莊子上開始了選種育苗。
并叫莊頭認真看護好,除了每日進行記錄的莊頭,他還選了幾個一起幫助莊頭干活的人。
這些人從最開始就參與全程,到時候,紅薯擴大種植面積的時候,他們便可以指導后面來的人。
其余,陳延并不允許任何別的人靠近紅薯育苗的地方。
現在恰是七月初,正好是種植紅薯的季節。
現在開始育苗移栽的話還是來得及的。
紅薯育苗成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個月育苗成功后,就可以開始移栽。
正巧,在時間卡在他考完鄉試后。
陳延算了算,應該是趕得上的回來親自種植的。
將野生紅薯改良培育成可食用紅薯的過程是一個長期且依賴經驗積累的農業實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陳延并不著急,他甚至打算用個幾年的時間來改良培育。
畢竟,他有的是時間。
期間,他也和顧甄以及自家老爹說了這件事兒,讓他們有空便去給他巡視巡視。
兩人雖然不明白這東西能有什么用,但見到陳延如此重視的樣子,也都上了心。
具體的后面的步驟,陳延已經寫在了紙張上了,后面若是他真趕不及的時候,就讓人按照他的方法來進行便是。
其實具體操作步驟并不難。
這就是一個定向選擇與栽培干預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野生種篩選→優株留種+無性繁殖→改土栽培+控苗→適應性馴化→多代穩定推廣。
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選擇-實踐的經驗積累,逐步將野生植物轉化為人工栽培作物。
是個漫長且需要耐心的過程。
光是選擇優質種子,陳延就用了一日。
一個馬車的野生紅薯也就只有一千四百斤左右,最后挑選下來,能夠種植的紅薯也只有二百一十斤左右。
二百一十斤紅薯,只能種植差不多十畝地。
但,這也非常不錯了,現在只是試驗階段,依照紅薯的產量,明年便可以多種植一些,他相信,明年挑選出來的根莖也會比今年的優質。
陳延將前世看到過的一些土地堆肥改良和病蟲害防治等上方法記錄在紙張上,順便請教了一番家里人,現有的一些堆肥技術等。
古今結合嘛。
做完了這一切的準備,陳延也準備去梧州府準備鄉試考試了。
“兒子,你東西都拿好了是吧,那些書啊什么的,都拿上了嗎?”陳老三邊將兩盒子的吃食放上馬車上邊詢問著自家兒子。
“都放好了。”
“成,那咱們現在就走吧。”陳老三說道。
“哇~哥哥,哥哥~”
陳延正想要上馬車呢,就被自家幺妹寧寧給抱住了大腿。
“哥哥,你不要走哇~”寧寧小朋友這兩日才和這個回來的哥哥熟悉,每日都要讓哥哥抱才會高興,現在見人要走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小孩子已經知道了,這次哥哥出去,要去很久才回來,她舍不得。
“哎喲!我的小祖宗,哥哥這是有正事兒呢!”白氏見狀,無奈過來就要將人提溜走,但,下一秒,就見女兒哭得更大聲了。
“哇~嗚嗚嗚~哥哥不要走,哥哥在家和寧寧玩,哥哥不要走!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