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關于朝廷讓哪個公主與北蠻和南疆和親,以穩定局勢的方法,題目的意思就是考教考生,覺得和親好還是不和親好,那么覺得和親好,又必須將原因寫出來為什么好,不和親又該如何解決大梁眼下對于邊疆穩固的方法,因為大梁與北蠻和南疆的十年之約已然臨近。
但這樣的考題,出現在鄉試科考中,陳延是很驚訝的。
雖然以往也有過,但幾乎只是一兩次而已,而后,科考中,反正鄉試及以下,都不會出現這種考題。
如果這樣的題目,在現代考試中來說,不算難,還算是簡單的,一般言之有理即可。
但,這可是古代,是封建社會。
下面的考官那都是揣摩著大梁的上位者,也就是弘文帝的意思來的。
誰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呢?
他想不想讓公主去和親,這誰知道啊!?
陳延這事兒糾結了許久。
想到自己為什么會遇到蕭珩鉞,又想到那些追殺蕭珩鉞的人。
可以確定的是那些人不是是北蠻人就是南疆人,說明北蠻和南疆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了動作了,所以朝廷才會重視起來這個問題。
再加上,朝廷現在雖然已經有了太子,但是那些年長的皇子們可一個個都不安分,算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再加上,弘文帝與皇后并不恩愛,太子殿下的地位總歸是受到了一些影響的。
不過,想到當初她和蕭珩鉞談論的有關于邊疆問題的結論。
陳延決定遵從自己的本心。
他選擇的是不和親。
大梁與南疆和北蠻的關系,已僵持百年之久,壓根兒不是派一兩個公主去和親就能解決的事情,他們的狼子野心,早就昭然若揭。
和親也許能避免一時的戰亂,但也只是一時而已。
治標不治本。
還有,若是北蠻和南疆聯合起來對付大梁,那也是夠大梁喝一壺的。
若是想解決后患,唯一的辦法只有將北蠻和南疆連根拔起,這樣才是永絕后患的唯一方法。
但,若這樣,那戰亂是必不可免的,而在北蠻和南疆之間,也必須平衡住,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間他們,逐一各個擊破。
可這難度也極大,但不是不可行的。
但,還是那句話,戰亂,最終受苦的都是百姓。
可如果想要一勞永逸,又必須只能掀起戰爭。
所以,他幾乎可以想象,朝廷官員應該都是兩個極端,一方主戰,一方主和,互不相讓,所以最終這道題目才會到達他們這些考生的手上。
但,依照陳延看,北蠻和南疆可不會因為和親就不掀起戰爭,大梁和北蠻南疆起戰爭是遲早的事兒。
這戰爭早就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問題,若想掌握主動權,那必須率先出擊,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陳延依然遵從內心選擇不和親,圍繞著大梁的經濟、政治以及人文方面等進行分析答題。
第二道題目。
則是,如何治理洪水。
靈溪府下面的綏縣發了洪水,一夕之間,百姓房屋坍塌成片,不少百姓被洪水沖走,死亡率達到歷年洪災之巔,如今還在往其他縣漫延,引起了朝廷動蕩。
這事兒,陳延聽說過,但這事兒還沒有傳播很遠,因為就是上個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