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鹽的事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人知道,所以,當林平帶人將一車車的糧食運進城內時,圍觀的群眾都驚呆了。
有人上前不可置信的問道:“林隊正,這些都是糧食嗎?”
林平望了一眼身后那不算短的隊伍,笑道:“都是糧食。”
雖然都是粗糧,但那也是糧食啊,夠他們吃二十幾天的糧食。
“真是糧食啊,你出去才一個時辰,怎么就帶了這么多糧食回來?”
“這些糧食都是有人事先買好的,我只是去接應一下而已,沒走多遠的路,速度自然快一些。”
城內的百姓只需要有糧吃就行,不需要知道這些糧食從何而來。
那人沒再問什么,笑呵呵的去干活兒了。
城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糧食送來,意味著他們不會缺吃的,這就夠了。
林平將糧食運進軍營,李凌云做好入庫登記后讓人將糧食和銀子都搬進了庫房。
中午趙清河來找李凌云,將一張紙遞給他,說道:“這是沈新遠今早給我的,我看著可行,拿過來給你看看。”
李凌云接過紙張展開,上面是沈新遠對城內建設的一些建議。
他寫到,國不可無法,城也一樣,需要制定完善的律法,讓老百姓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如今城內人口增多,應該建立起必要的管理衙門,不能再讓人有事就來找趙清河。
一方面,趙清河一人根本處理不完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二來,沒有象征權威的衙門,長此以往下去,百姓就會對官府缺失敬畏之心,這會增加城內的不穩定因素。
城內的人口不少,但是識字的人不多,這同樣對管理不利,應該建立學堂,招收適齡的孩童來讀書,為守捉城的發展儲備人才。
以如今的人口數,統一管理起來不方便,不如將現有的城區劃分為十四個坊,每個坊選出一位坊主和副坊主,共同管理坊內的一應事物。
李凌云對沈新遠提出的建議很是贊同。
原本他想著,等新城建成后再建立執法機構,劃分坊市,建立學堂,但是現在人口增多,這事兒確實應該提上日程了。
范新遠這個秀才還是有能力的,才來一天,就能將城內的情況分析的如此到位,倒也是個人才。
他將手上的紙遞給趙清河,說道:“趙叔,這些建議都很好,你和沈新遠商量商量,拿出個具體的方案來。”
趙清河這幾天被各種瑣事鬧的頭疼,見李凌云采納了沈新遠的建議,心中也松了口氣。
他接過紙張,應了一聲便匆匆下去找沈新遠了。
兩人的速度很快,傍晚時分便將具體的方案呈給了李凌云。
除了軍營,城內剩下的地方被劃分成了十四個坊,以城內的兩條十字街為分界,每個坊都按方位和數字進行了命名。
坊主和副坊主的人選也列了出來,都是各坊區內聲望比較高的人。
學堂就選在十字口南面的一座院子里,教書的人選也已經選定了,由沈新遠和三個識字的中年人擔任。
至于衙門,則選在了十字口北面。
衙門負責人是李凌云,副手為趙清河和沈新遠。
沈新遠知道李凌云沒有建立代表官府的正規縣衙的權力,便給選定的衙門起了一個民政處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