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明顯帶有神話風格的描述若是出現在凡俗王朝的史書中,多半會被荊雨認為是愚弄百姓的夸大之言,但在上古修仙界,尤其是發生在神鼎初代仙皇這樣的傳奇人物身上,就莫名合理了起來。
況且這部【太祖本紀】乃是仙朝正史,哪怕多少會為尊者諱,但大部分記載應是有一定真實保證的。
“第三小節,第六小節……”
荊雨的神念掃過全篇,很快找到了此前酒宴上趙元曦命寧遠王府世子嬴長肅抄寫的兩個段落。
【太祖本紀】第三小節——
【太祖起兵衡陽,衡陽者,帝之故里也。聚初修之士,以圖九州。太祖經營數十載,境內人望極隆。然天有不測,方杜之戰敗績,麾下修士幾歿,太祖不得已,暫避其鋒,棄衡陽而去。然衡陽為太祖根本之地,未作強抗,反啟城門,簞食壺漿以迎新主,更舉發余黨,太祖殘勢益蹙,幾至凋零。】
這一段的大體意思是:太祖皇帝起兵于衡陽,這個地方是他的家鄉,在衡陽中聚集了第一批修士爭霸九州。
太祖皇帝在此經營了數十年,在衡陽境內人望極高。但天有不測風云,方杜之戰的失敗讓太祖皇帝手下的修士幾乎損傷殆盡,太祖皇帝也不得不暫時兵敗逃遁,離開了衡陽。
作為太祖皇帝根據地的衡陽并未強烈抵抗敵人的侵占,反而大開城門,簞食壺漿迎接新主,并且主動檢舉揭發太祖皇帝殘余的下屬,令太祖皇帝本就所剩不多的勢力雪上加霜。
荊雨心中默默嘆了口氣,他幾乎立時便明白了趙元曦想要傳達的意思。
趙元曦此前于云川域掌事,雖主要還是為了修習【神朝青云妙法】,謀求后續道途,但未嘗沒有發展家鄉、使境內修士百姓安居樂業的意思,而她所主導推行的種種舉措,哪怕在方式手段上有待商榷,但無一不是對云川域發展有利的務實之策。
然而在云川域失陷后,面對天南魔道的侵襲,云川境內的修士竟然連任何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并且迅速拋棄了逍遙盟,積極揭發檢舉潛逃的逍遙盟修士,以為魔道新主的晉身之資,想來已讓趙元曦失望透頂了。
荊雨繼續翻到了第六小節——
【太祖丹成金紫,玄功日盛,神通愈顯。乃聚虎賁三千,玄甲八百,旌旗蔽日而軍容愈肅。雖遭方杜之挫,然其志愈堅,未嘗頹然自廢,每折戟輒礪兵戈,屢蹶屢起。終提銳旅直搗四閔腹地,破敵中軍如摧枯竹,遂復振雄圖,再開鼎祚。】
【嘗觀天人之際,黔首如蓬轉萍浮,下修若逐波鷗鷺。仙道征伐之事,豈系凡俗蟻民之向背?但使玄穹垂象,神鋒所指,萬姓自當稽首。蓋威能鎮八荒者,其心即為天心,其令即為天命。】
這一段的意思則更值得玩味了:
太祖皇帝結成金丹后,道行大增,神通也越發廣大,漸漸又拉起了一隊精兵強將,軍威漸起。
他雖然有了方杜之敗,但百折不撓,并未因為暫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反倒是屢敗屢戰,最終在四閔這個敵方腹地起勢,再興霸業。
可見民心對于修仙戰爭而言并非關鍵,底層凡俗以及修士向來是見風使舵,若是有壓服天下的實力,我心即為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