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候,英法大部分工廠,還是執行的工人從頭到尾負責的制度。
流水線,只是美國人發明以后,德國人接受著了這樣的生產方式。
國內基本上還是沿用的英法的工廠管理制度。
這樣的老制度有一個好處,比如做一個零件失誤了,產生了誤差,可以用修改與之配合零件誤差的辦法調整,從而使得有一些工作失誤產生誤差的零件不需要報廢,可以使用。
但是換到流水線作業就不行。
所有的零件,必須要統一標準。
英法資本也知道流水線作業提高效率后對企業明顯的好處,但是沒有革新。
就是因為企業轉變工作方式的難度很大,降低了那些高技術骨干工人在生產的絕對地位,容易引發工人的抵觸,甚至效仿蘇俄。
慶豐廠是轉產,之前從來沒有生產過槍械,大部分工人幾乎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江向陽在慶豐廠推行的制度更為嚴苛,除了零件標準的統一,零件加工的程序,也根據慶豐廠技術最好的老工人程序為模板,標定了出來。
要求每個工人加工每一個零件的程序,步驟,都必須一模一樣。
保障生產質量。
閔鴻勝到了慶豐廠,對張源毅,滕虎忱這樣的管理方式,贊不絕口。
兩人卻說這是江向陽的功勞。
閔鴻勝壓根就不信,江向陽要是有這個本事,當初就不會費那么大力氣,從40軍手里把自己搞到紅軍里來。
再說,紅軍一路長征,江向陽從來沒有就這方面的事情,跟自己交流過。
反而裝作什么都不懂的樣子。
三人都推測,他應該翻譯了部分奚東曙給他從海外帶回來的美國管理方式。
甚至半自動步槍,沖鋒槍,機槍的圖紙,也可能來源于奚東曙在大洋彼岸收購的工廠。
“怎么走這么急,我剛把這槍零件全部定型,慶豐廠有些管理細節,我都沒有完全吃透,還準備從華北調一個管理小組到慶豐廠實際觀摩學習。”
副參謀長從江向陽手里接過機槍、
朝著城外走去。
沒想到閔鴻勝抱怨起來。
都在慶豐廠待了一個多月,你還沒看夠?
還是說忙著這挺機槍的事情。
“集團軍前指有命令,讓我們盡快返回華北,我看命令上也沒有點名你要回去,你還是可以在慶豐廠繼續工作的。”
這樣啊!
閔鴻勝很是糾結。
他跟著副參謀長,吳政委一起來的。
路上這么多人,熱熱鬧鬧地過來。
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不回去。
來的時候,準備要紅纓式半自動步槍的全套圖紙,已經在警衛的包里了,就連紅纓式沖鋒槍,紅纓式機槍也在包里了。
甚至他兜里還有慶豐廠的管理手冊,以及慶豐廠零部件加工程序手冊和部分槍械的零部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