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有點崩潰。
明明他是投筆從戎。
想為國家,民族的國防力量,翱翔藍天,付出自己的青春。
被俘虜以后,當紅軍步兵也就算了。
至少可以打鬼子。
到了山東以后,他被江向陽派來負責根據地建設。
膠東這么大的戰役,他愣是沒有機會上場。
在沂蒙山腳下,培養完了根據地區一級地方干部,又接著掃盲班老師。
“支隊長,要不,我發個電報給我姐,讓姐姐和姐夫來華北?”
沒辦法啊。
山東的教育,在整個中國,雖然算是不錯的。
但是在民國,這些精英家庭的人口,占比太少了。
大量的老百姓,扁擔倒了不知道是一個一字。
江向陽到了山東以后,就提出了普及教育計劃,三年到五年,實現在每一個村,建設一個小學,每一個區鎮,建設一個中學,每一個縣城,能有一個高中,每一個中心城市,建設一個師范院校或者大學的目標。
于此同時,他還把大量的理工科的大學生,都抽調去了慶豐廠,培養學徒,學習各種工科知識。
參謀部和大隊不少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干部,也被逼轉型。
工作重心都撲在了地方建設上面了。
尤其是教育。
為了便于孩子和文盲學習文字,江向陽搞出來漢語拼音和大量簡化字,林恒他們就是第一批弟子。
為了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他們參謀部的人,除了按照集團軍,支隊,針對地方建設的政策要求,去培養地方干部,還要去培養掃盲班和小學的的老師。
“可以啊,你要不怕折騰你姐,你姐夫,我就去幫你發電報,爭取讓段宏巽動員一批后方的學生和老師,來華北工作!”
華北抗戰的可喜局面。
在開戰前,包括江向陽在內,誰都沒有辦法預料。
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梁林夫婦人在山西,考察考古建筑,林恒問過江向陽以后,當時就給他們在山西的朋友發了一封電報,讓他們直接去西南找段宏巽。
今天看來,有些失算了。
現在整個民國大量學者在西南后方,很多專業的專家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就比如這兩個學建筑的。
老百姓窮,財主也窮,沒錢修房子不說,還要提防被鬼子轟炸,她們兩個就找不到請她們設計建筑的工作。
華北根據地,又奇缺人才。
反正西南也挨炸,華北也挨炸,還不如早點到我黨的懷抱中來,做一些革命急需的工作。
副參謀長和吳政委聽見林恒想要求請姐姐姐夫到華北來工作,江向陽同意了,兩人對望一眼,笑了笑沒有表態。
倒是看見江向陽標注的漢語拼音和簡化字的教材,非常詫異?
“江陽,山東這是準備另起爐灶啊?”
“你們不覺得從右到左書寫的繁體字,過于復雜了,不方便百姓書寫嗎?”
他們兩人豈不知道這個缺點。
新文化運動中,不少人因為這個,抨擊漢字,甚至有著廢除漢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