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積極空懷滿腔糾錯熱忱,硬生生被擋在了門外。
“麻煩讓讓。”莫遠游路過時推了他一把,輕聲嘀咕:“有你啥事?人家咋解決的,怎么可能會告訴你?”
眼鏡哥很煩這小胖子。
拉了20多號人,牛氣哄哄的。
有點破事就匯報,臭顯擺。
顯得自己的算法組很無能。
不像霽神,人家來幫忙低調得很,就一個人躲在小會議室里。
而且不懂的就問,連基礎問題都跟自己請教……
謙虛!
四舍五入,等于自己也有功勞。
這就叫風度!
等鐘景航、莫遠游和測試組長進來,把門帶上,王霽才開講:
“針對伏羲芯片的3個痛點,我的改動也分成3個部分……”
“第1部分,是把任務固定分片改為動態分片,部署輕量rl模型,實時監測算力、網絡、隊列深度,動態調整。”
“第2部分,是在硬件層抽象出共享指令集架構,執行時規整化,加上雙緩沖流水線、共享虛擬地址空間。”
“第3部分,是構建能效比預測模型,權衡任務分配策略,動態評估端側能效和云端能源量,決定調度策略。”
“具體的做法,我寫在一個文檔里,注釋也有,過程是……”
花了10分鐘,把原理闡述一遍。
這幾個思路,做算法的人并不算太難想到,莫遠游也有類似嘗試。
但有了大致方向,不代表就能有效實現出來。
涉及到動態調整和權衡,怎樣做才達到最佳,必須經歷大量實驗、測試、總結、優化的過程,花大把的時間。
還有一些操作,則需要過硬的編碼技術和重架構能力,比如:
抽象指令集、
調整數據壓縮格式、
流水線執行、
共享虛擬地址空間,等等。
一句話,想實現這幾個點,需要算法、編碼和經驗都做到頂級。
輔以少則一個月、多則小半年的時間最終落地。
靈云的方案只是在外層迂回,只有1周時間,絕對不敢做這種嘗試。
而王霽2天就做到了,還是從幾乎一無所知開始的。
這需要多精準的判斷、多嫻熟的編碼技巧、多高效的測試?
不可思議!
絕對的不可思議!
鐘景航脫口而出:“小王,你真是搞軟件的神啊!”
趁莫遠游他們還在請教,鐘教授出去給潘院士打電話,告知進度。
“奇才!絕對是奇才!”這是潘院士的第一反應。
第二反應是:“可惜!他怎么不做學術?做學術絕對會出成績的……”
除了科學家,他還有一層身份——
微芯董事長。
這個身份讓他有第三反應,對鐘景航囑咐:“解決方法需要申請專利保護,你跟小王說下,看能不能聯合寫……”
鐘景航也立刻醒悟過來,連忙答應。
回到會議室,語氣有些踟躕:
“小王啊……”
“我們能不能申請成專利?”
“我的意思是,你跟我們一起寫,署名權是你跟微芯一起。”
“這不是搶你的成績啊,畢竟是商用嘛,我們想保護伏羲芯片……”
作為大學教授,他對論文、專利署名權是很重視的。
極其憎惡抄襲、竊取成果的行為。
但作為ceo,他得保護公司技術,明知道思路是王霽自己想的,活也是他一個人干的,卻不得不提聯合申請。
開口就很不好意思。
說完臉都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