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楷是量子計算領域頂尖專家,問題列的很細:
“首先,即便不考慮量子云,量子計算本身也存在幾個瓶頸……”
“第一,量子比特很不穩定,容易受溫度波動、電磁噪聲等環境干擾,導致量子相干態只能保持很短時間。”
“也就是說,計算時間有限。”
“量子比特規模要求高時,只能用超導方式,計算時間是微秒級。”
王霽有些吃驚:“趙老師,我記得九章5號就能持續計算啊?”
去年解決數據局問題時,就聽說過,九章5號能用來破譯密鑰。
這事是機密,王霽只點了一嘴,沒說出具體經歷。
趙楷搖搖頭:
“只有特定算法能做到。”
“我們實驗室一大成果,就是優化了某幾類算法,能用于連續計算。”
“實際上,走的是取巧方式,不足以復制到通用領域。”
王霽哦了一聲,內心很是失望。
他對量子計算了解不深,但其中原理、限制還是做了功課的。
由于量子退相干問題,普遍認為量子計算機無法持續計算,但他聽說九章5號能做到,因此多少帶著希望來的。
如果九章5號都做不到,這個想法已經可以宣告流產了。
趙楷看出他的表情,笑道:“你先聽我說完,咱們再聊方案。”
繼續剛才的講述:
“第二個問題,是硬件限制。”
“由于工藝原因,目前只能做到100這個數量級的量子比特。”
“你們想要做量子云,肯定是希望規模更大,可是現在做不到。”
“第三個問題,是生態。”
“用量子計算機解決問題,不能按傳統軟件的方式來寫代碼。”
“有特定的量子計算庫、代碼寫法跟傳統范式有明顯差距。”
“編程語言、開發工具鏈都不成熟,缺乏標準化api接口,只有少數實驗室能用,商用的話門檻非常高……”
聽到這里,王霽又嘆了口氣。
往胡嘉怡那邊望去,兩人對視一眼,都搖搖頭。
做平臺的人都知道,生態如果建不起來、門檻高,是很難吸引到客戶的。
例如芯片、操作系統,并非只做出產品就行,關鍵得有上層生態。
只有大家都認芯片指令集和架構,芯片才會有人使用。
只有大家都認操作系統的用戶規模、編程接口,操作系統才能推廣。
因此,國產化才這么難。
跟國外成熟芯片、操作系統相比,技術關好過,生態關難過。
不止要證明自己技術行,還得說服別人跟你一起玩,太難了!
趙楷繼續分享量子云的難點:
“第四個問題,是成本。”
“建一個量子計算中心,即便不考慮芯片,也需要至少幾個億的投資。”
“而且,還要搭配一套工程師團隊去維護、支付專利授權費。”
“懂量子計算的工程師,那都是高級人才,動不動就上百萬年薪的。”
“電費什么的就不說了。”
“超導環境需要很高電量,需要申請工業用電特殊支持。”
ppt終于翻到最后:
“第五個問題,是集成。”
“有些計算需求適合用傳統架構,有些適合用量子計算,大任務如何協同、調度,是一個框架性挑戰。”
“目前的量子云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沒法擴大客戶群。”
趙楷講完問題,問王霽:“說實話,你怎么想到搞量子云的?”
王霽苦笑道:“其實是想了解下,有沒有機會做個殺手锏產品。”
趙楷微微一笑:
“想法很好!”
“只是,光靠騰云很難實現。”
“加上我們實驗室,也很難實現。”
“尤其是生態問題,真不是單個企業、單個實驗室能做到的。”
“要么有個企業率先搞出了一套工具鏈,技術遙遙領先,有絕對先發優勢。”
“要么就得國家振臂一呼,號召大批企業、研究所一起攻關……”
“總之,技術還不成熟,你們想搞量子云,我是有所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