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陳嵐說ai有進步,秦詩、林星爍幾個人都傾耳過來。
他們本來自由散漫,自從陳嵐帶隊后,漸漸有了藝人的職業習慣。
不再隨心寫曲填詞,
不再想幾點睡幾點睡,
不再到處趕場駐唱,
而是認真審視自己長處,認真分析市場需要,針對性地制作音樂,按要求參與包裝和運營,有效打歌。
對自己生活、創作習慣都做了約束,也有了長足的成長。
因此,他們對這個大姐風格的經紀人,發自內心的服氣。
秦詩問:“嵐姐,你不是也討厭ai音樂么?怎么還說進步了?”
陳嵐微微一笑:
“我是討厭ai,跟你一樣討厭。”
“ai沒有靈魂,我看法也相同。”
“但,不妨礙我認為它進步了。”
回答完秦詩問題,又對王霽道:
“老板,您是技術大神,又是做企業的人,肯定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ai只火了一兩首歌,我肯定是存疑的。”
“我會認為是ai出的底稿,由人精加工完成,不算是ai創作。”
“但現在ai到處霸榜,好多人手機都放ai音樂,不可能由人來完成,肯定是因為技術進步,才被人接受。”
“這不由我們的意志決定,也不由我們的喜好決定。”
“您說對吧?”
王霽點點頭:“是這個道理。但我不懂音樂,進沒進步我也判斷不了。”
陳嵐笑道:“您是搞技術的,所以上來就先關注技術是否進步。”
她轉頭問呂知秋:“秋姐做投資的,角度肯定不一樣吧?”
秋姐今晚一直沒怎么說話。
她在思考問題。
這是投資人的敏感,她意識到其中有很強的商業邏輯:
“我在想,ai可能轉變了方向。”
“以前是死磕技術,希望做出有藝術價值的音樂……”
“現在不同了,企業估計瞄準了市場需求,針對大眾對音樂的感知力,快速迭代算法,訓練出針對性套路。”
“就像圍棋一樣,ai并沒有推演出所有可能性,只是算出了每一步的勝率。”
“ai企業拿人做研究,統計出每種和弦走向、旋律組成的抓耳程度。”
“按這個方式輸出音樂,自然能得到大部分人喜歡。”
她思維角度跟王霽確實不同。
更商業、更賺錢導向。
如果胡嘉怡在,跟她會有類似看法。
王霽卻更偏技術,不會在第一時間考慮這層邏輯。
小雪雖然聰明,卻是學藝術出身,天然對藝術有追求,也沒有馬上想到。
啪啪啪——
陳嵐鼓起掌來:“bingo!”
這段時間她跟秋姐配合得很好,也佩服秋姐的眼光。
秋姐的這番分析,也是她的看法:
“我從做運營的角度出發看,ai是很值得學習的對手。”
“它完全是數據驅動,一點感情都不講,也不追求所謂的藝術。”
“哪怕你罵它千篇一律,都是3段副歌加bridge,用一樣的和弦走向、一樣的編曲風格,它就這樣干了!”
“只要有市場,它就是成功的,而且還會一直成功!”
樂隊幾人仍不服氣。
秦詩道:“這就算成功么?未必吧?”
林星爍道:“就算現在他們成功了,以后大家聽膩了,也會罵的!”
陳嵐搖搖頭:
“ai有個優點,你們絕對比不過。”
“就是量大管飽!”
“ai做音樂,成本無限低!”
“它做一首歌只需要1分鐘,你們要1個月,這怎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