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這邊唱來這邊唱來那邊和~”
“唱給藍天,和大地~”
“唱給媽媽和祖國~”
……
沈銘恩在唱,隔壁線上直播間里的觀眾們則開始了另一種方式的“應援”。
【沈銘恩每期《華語打歌中心》作品大儒辯經環節正式開啟!】
【有誰能來告訴老師,沈銘恩的《一二三四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老師我知道!】
【這位同學你來!】
【《一二三四歌》這首歌不會比軍營生活的艱苦,但更強調士兵在艱苦中的樂觀;不空談犧牲,而是用很多細節展現蜀黍們的情感需求,讓“軍人”的形象更真實,更可感!】
【回答的不錯,但是還不夠全面,有沒有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老師我來!】
【我老師!我!】
【好的,那位染著黃頭發的同學你來!】
【“一二三四”是全民熟知的軍事符號,歌曲將其轉化為“歌”,打破了軍營與社會的隔閡!】
【普通人即使沒有經歷軍旅生活,也能通過旋律感受到軍人的熱血與柔情,從而深化對“軍人守護和平”的理解與認同!】
【這首歌用最樸素的“口令”唱出了最深厚的情懷,它是軍隊紀律的“進行曲”,是士兵生活的“抒情曲”,更是軍民同心的“共鳴曲”!】
【沒坐!沒坐沒坐!這位同學回答的太全面了!】
【哈哈哈……你們夠了!】
……
“一二三四”,一種全民化的節奏,在這樣的節奏里,大家聽到的不僅是隊列的整齊,更是一代又一代解放軍蜀黍們對國家和人民的赤誠!
是可在dna里的旋律,更是代代傳承下來的心念!
沈銘恩大聲唱著:
……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
“一條大路多寬闊!”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
“二月春風拂面過!”
“三~呀么三!”
“三山五岳任我走!”
“四海為家!”
……
他這邊唱,隔壁線上直播間那邊瘋狂整活兒,大儒們辯經結束后,直播間里又冒出來了一群“專業人士”!
【不能都讓那幫大儒占了道,專業人士何在!】
【誰來告訴老師,這首歌的旋律和節奏有怎樣的特色!】
【我來!老師我來!】
【ok,那位穿西裝的同學你來!】
【終于輪到我了!沈銘恩這首《一二三四歌》以“口令”為骨架,歌曲采用2/4的進行曲節奏,強弱交替的節拍與“一二三四”的口令節奏完全契合,仿佛隊列行進的腳步聲,自帶“向前”的動感,一聽便能讓人聯想到軍人整齊劃一的步伐,強化了紀律性與行動力!】
【沒坐!這位同學回答的完全沒坐!但老師覺得還有補充的空間,哪位同學再來補充一下?!】
【我來老師!我來!】
【同學們都很熱情啊,來這位穿睡衣的同學你來!】
【沈銘恩這首歌我聽著有點像是借鑒了我國北方的民歌風格,聽著非常爽朗,以“民歌”作為底色呢,也能增強感染力,使得全綠線條簡潔明快……】